Google

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一生哪一仗最漂亮?5位开国将军忆戎马生涯(组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忘不了那些为这支军队发展壮大屡建功勋的前辈们,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5位今天仍然健在的老将军,请他们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截取一段最精彩的人生经历展现给我们。他们中有至今参加南昌起义者惟一健在的老上将肖克;有仍健在的老上将、指挥了“地雷战”的吕正操;有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李德生将军;有参加和指挥了上甘岭战役的杜义德将军;有当年鏖战娄山关的谢振华将军。让我们随着老将军们的深情讲述,走进硝烟弥漫、火光四溅的昨天……

  肖克:“我参加了南昌起义!”

  人物简介:肖克:1907年生,1927年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历任红军31军军长,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顾委常委。

  1927年,我19岁,在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71团8连任指导员,我们的师长就是北伐名将、共产党员叶挺。





  国民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面前,没有屈服,更没有被吓倒。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决定以党能够掌握的革命武装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并委派中央常委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负责指挥这次起义。

  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除我所在的叶挺领导的第24师外,还有贺龙领导的第20军,周士弟领导的第73团,朱德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共计3万余人。

  1927年7月下旬,我们部队从九江出发,向南昌开进,整整走了3天。于31日下午到达目的地。刚住下,营部通知我们上街看地形。

  吃过晚饭,我带着十几名官兵,以逛街为名,搞清楚了敌人的位置。晚上9点多,大家开始做战斗准备。那天晚上,我们都没有睡觉,大家都很兴奋。虽然还没有意识到这次行动对中国历史将发生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影响,但我们觉得能够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高举红色旗帜,说明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地肩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8月1日凌晨两点,一阵枪声划破了南昌城夜空的宁静,战斗打响了。我们团驻在城南松柏巷天主堂附近。天主堂内和距它不远的匡庐中学,驻扎着归附汪精卫集团的第6军57团,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灭他们。

  起义本来是准备凌晨3点开始的,但刚到两点就打起来了。一听枪响,我们就如下山的猛虎,一下子冲进天主堂和学校里,敌人撑不住了,仓皇爬上城墙,企图逃跑。可城墙上早已布置好了工人纠察队和公安局的警士,他们用轻重武器一起阻击,敌人又退回原地。我们把敌人团团围住,天快亮时,一个营的敌人全部缴械。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各路友军也大获全胜,我们占领了南昌。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今天,回首往事,感慨万千: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日,当之无愧,愿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编辑感言:
  南昌城头的枪炮声早已远去
  人民军队的力量已今非昔比
  先辈们挥戈开创历史新篇
  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猎猎军旗

吕正操:“地雷战令敌人闻风丧胆!”

  人物简介:吕正操:1905年生,1922年参加东北军,历任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日军的极度恐慌和忧虑,不断地对我军民进行合围扫荡。而国民党反动派在敌寇的诱降下,抗战更加消极,反共更加积极。因此,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日军主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和夹击之中。

  当时,我任冀中军区司令员。面对敌人疯狂的“清剿扫荡”,我们领导冀中军区广大军民广泛开展地雷战,不断消耗和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地雷的使用上,蠡县、无极、定县、安国、新乐等县开展较早,收效也最显着,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炸死炸伤敌人400多人。

  刚开始,安国县东赵、西寇两村的民兵,把手榴弹埋在大道上,用线拉火,炸死了两个伪军。随后大家竞相仿效,用废炮弹、废手榴弹,破铁壶、玻璃瓶子、罐头作壳,里面装上炸药,或自己翻砂铸造地雷外壳,装上自制硫磺炸药,制成土地雷。

  随着战斗经验的不断丰富,地雷的品种和埋藏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有一次,敌人“扫荡”蠡县三区,全区民兵在敌人出动前的一个夜间埋了400多颗地雷,还发动小学生挖了无数个小土坑,有埋地雷的,有不埋地雷的,有的埋地雷的地方,还用自行车轮胎轻轻压上印,表示上面走过车,底下没有危险;未埋地雷的地方,则故意捣起新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敌人心惊胆颤,连续上当。

  恼羞成怒的敌人为了减轻伤亡,外出“扫荡”时,竟抓来一些无辜群众走在队伍前面,让百姓替他们送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造了一种缓时起爆雷和触发管在前的地雷,群众即使踩上去,也不马上炸,而是延缓一段时间,等群众走过雷区,敌人正好行至此时发生爆炸,有效地保护了群众,消灭了敌人。

  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诱炸的方式,打击敌人。我们指导军民把地雷埋在制高点上,诱敌占领,实施爆炸;把地雷移到村庄附近和敌人烧杀奸抢经过的地方,出奇制胜;还在食盒上装上爆炸物,送到敌人岗楼附近,谎称慰劳,贪婪的敌人准备饱食一顿,结果食盒爆炸,上了西天。

  冀中军民的口号是:“来不让来,走不让走!”“你一定要来,我就一定打你;你不打我,我也一定打你!”“多时大打,少时小打,没有时准备打”,这些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杀敌的勇气,令日本鬼子和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冀中军民用地雷歼灭敌人的传奇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地雷战》。

  毛泽东曾表扬冀中军民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编辑感言:
  冀中军民四处布雷杀敌顽
  “铁西瓜”令日寇闻风丧胆心胆颤
  村村户户牢记不见鬼子不挂弦
  以弱胜强炸得小鬼子人仰马翻

杜义德:“上甘岭之战最难忘!”

  人物简介:杜义德:1912年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31军91师政委,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第3兵团副司令,渖阳军区副政委,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原中顾委委员。





  1952年,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取得了秋季反击战的重大胜利。敌人为了扭转其所处的被动局面和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发动了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企图改善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

  我当时是志愿军第三兵团主要领导之一,与王近山副司令、王蕴瑞参谋长等军团领导和12军曾绍山、李德生、尤太忠和15军的秦基伟、谷景生同志一起,指挥所属部队共4.3万人与6万余敌人作战。

  上甘岭位于金化以北3公里,其北面的王圣山是朝鲜中部的门户和战略要地,在志愿军的正面防线中处于重要地位。前沿的两个战术要点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志愿军防御阵地的突出部,楔入敌人阵地,可钳制金化,控制南北交通。为此,敌我双方在这片面积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反复争夺了43天。敌军每天集中优势兵力和猛烈的火力进行轮番攻击,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将两个山顶的土石炸飞了近2米。

  在争夺表面阵地的第一阶段,敌人先后投入17个步兵营,每天都在大量飞机、火炮的支援下,进行多路多批、持续不断的攻击。仅开战的第一天里,敌人就向两个高地倾泻了30万发炮弹、500多颗重型炸弹。阵地上碎石横飞,火焰冲天,空气都窒息了。我志愿军在少量炮火的支援下,被迫转入坑道作战。

  在坚持坑道作战的第二阶段,英勇的志愿军在坑道同敌人展开了围攻与反围攻,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我们或在坑道口修筑工事,或冲出坑道阻击敌人,或开展冷枪冷炮活动,克服坑道空气污染,气温炎热,缺水缺粮等困难,积极主动打击表面阵地敌人,使敌人不能占领高地。

  在进行反击的第三阶段,志愿军坑道内外部队在大量炮火的支援下,进行了决定性反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击退了敌人50余次冲锋。

  在上甘岭战斗中,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大口径火炮60门,坦克14辆。上甘岭之战,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作战地幅小、投入兵力多、持续时间长、战斗激烈程度之罕见的一次经典战例,涌现出了一批以孙占元、黄继光、胡修道为代表的志愿军英雄模范人物。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上将无可奈何地说,金化攻势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电影《上甘岭》就是根据这次战役拍摄的。

  编辑感言:
  跨过鸭绿江 鏖战在朝鲜
  志愿军战斗在阵地最前沿
  《上甘岭》上炮火烈焰映红天
  战士深情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

李德生:“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人物简介:李德生:1916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师交通员,八路军团长,志愿军副军长,12军军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渖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47年,我担任晋冀鲁豫军区6纵17旅旅长,亲历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军事行动。





  这次军事行动,显示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的智慧和胆略。主席要求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插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与华东陈粟大军及陈谢兵团向南作“品”字形展开,问鼎中原,威逼长江,虎视南京,与蒋介石作战略决战,从而揭开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有千里之遥,我们在跃进路上要经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淮河等重重障碍。我们的行动方向是绝对保密的,一开始敌人并没有发觉我军的战略意图。

  8月12日,我刘邓大军跨越陇海铁路,歼敌地方部队数千人,这时,敌人仍误判我们“不能北渡而向南流窜”,布兵堵我南进,妄图把我们消灭在黄泛区。

  时值雨季,道路泥泞,黄泛区又是有名的沼泽地带,大部队行动极其困难。但广大指战员听说跃进大别山是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计划,创造更大的胜利局面,群情激昂,士气高涨,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和日晒雨淋,不畏敌机的频繁骚扰,不顾齐腰深的泥潭,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向南疾进,终于通过了黄泛区,粉碎了敌人迫我于黄泛区作战的企图。

  直到这时,敌人才从空中侦察和沿途城镇的种种迹象悟出端倪,我大部队并非“被迫南窜”,而是挺进大别山。蒋介石如梦初醒,紧急抽调十几个师围追堵截。在这危急关头,刘邓首长下令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大别山。

  “狭路相逢勇者胜!”各旅团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冲出重围。

  我军一路马不停蹄,英勇拼杀,于8月26日抵达淮河。淮河是我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根据原来的水文调查,淮河是可以徒涉的,但当时上游突然涨水,敌人又将船只劫走、破坏,只找到十几只小船,一天也难以渡过一个旅。

  前有淮河,后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急,当晚,刘邓首长赶到现场,寻找渡河办法,刘伯承司令员亲自下河,用竹竿探测水深,勘查水情,终于发现上游洪水尚未下来,有些河段可以徒涉。

  真是天助我也。我军迅速在浅水河段,沿着水标,分成多路纵队,在宽阔的淮河上,浩浩荡荡,一夜之间,渡过了淮河,把进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踏在脚下,我军刚渡过不到半小时,上游洪水奔腾而下,淮河水位急速上涨,把敌人的大批追兵挡在淮河北岸。敌军得知我们是徒步过河的,也纷纷效仿,岂料未到河心,大批人马就被洪水冲走,只能望河兴叹。当地群众都说,我军是天助的神兵!

  毛主席后来高度评价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认为这是推动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道路的历史转捩点,是一个伟大的转变。

  编辑感言:
  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别山
  解放军跨陇海渡淮河一马当先
  千里之遥行军杀敌两不误
  一步到位夺取胜利转捩点

谢振华:“印象最深的是娄山关那一仗!”

  人物简介:谢振华:1916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历任红军三军团五师十四团政委,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解放军30军军长,志愿军21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





  仗打了几百场,印象最深的是娄山关那一仗。那是1935年2月的一天,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河。为了给军团主力二渡赤水河开辟通道,上级派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教导员的我和营长邓克明为先头部队,乘3只小木筏,到达赤水河东岸。

  我们的部队到达赤水河东岸后,足智多谋的彭德怀又命令十三团为前卫,率军团主力急奔桐梓,实施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的战略计划。

  部队接到命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向目的地长驱直入。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贵州军阀王家烈也奉命率部队从遵义出发,妄图将红军堵截在娄山关之前。此时,双方都在抢速度、拼意志。如果红军不最先到达娄山关,就会遭遇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险况。

  娄山关,地处桐梓与遵义之间,海拔1440多米,是大娄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地势险要,群峰耸立,山脊陡峭,杂草丛生。娄山谷底,有一条连接川南与黔北的公路直通关口,故娄山关被称为大娄山的锁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红军紧赶慢赶,终于先敌到达娄山关。随着彭德怀的一声令下,红三军团向娄山关发起了攻击。我们以十三团为主攻,十团和十一团两翼迂回,十二团则展开预备队阵形。

  这一仗关系到红军能否赶在敌中央军到来之前消灭守关的黔军,并再占遵义,把握战局。因此,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攻占了娄山关口两侧的制高点———点金山和大小尖山。

  王家烈守关的黔军被我们称之为“双枪兵”,他们除了每个人配备枪支外,还有一杆烟枪。过足了烟瘾的黔军,不甘心失败,又嗷嗷地向红军扑来。

  等到敌人快到山头阵地时,我和营长邓克明指挥部队用一阵猛烈的机枪和手榴弹迎头痛击,敌人被打得死伤大片,很快败下阵来。溃不成军的敌人垂死挣扎,很快纠集起来,在半山弯道处设置障碍和火力点,继续往上冲。我和邓克明立即调整兵力部署打击敌人。经过一番厮杀,我们摧毁了敌人的障碍,拔除了火力点,随后冲下关口,追击敌人。刚冲过关口不远,部队在一个名叫黑神庙的地方,遭到敌人大队人马的反击,红军寡不敌众,伤亡很大。

  关键时刻,我带领一队红军战士顽强地阻击敌人,用密集的手榴弹砸向敌人,打乱了他们的阵脚。并趁机端上上了刺刀的步枪,挥舞着马刀,冲向混乱的敌群,横劈竖砍,杀得敌人丢枪弃甲,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红军击溃了敌人的两个团,娄山关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娄山关一仗是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红军取得的第一大胜仗,也是一场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之仗,其政治和军事意义十分重大。

  编辑感言:
  红军将士奉命重创王家烈
  显示毛泽东指挥英明与正确
  娄山关,敌人弃甲丢烟枪
  鼓斗志,雄关漫道真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