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美国制定对华政策难度在增大

  面对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美国近年来一直在抱怨中国企图蚕食它的势力范围,包括削弱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目的是要最终取而代之。就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在东亚的地位依旧是一言九鼎,但其影响力在持续下降也是事实。但是,要追究其真正原因,只是看眼前还不够,还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

  美国在东亚地区开始发挥影响力,始自1853年迫使日本打开门户之时。此后,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最后竟然超过了东亚地区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英国。华盛顿当时的对日、对俄政策尤为成功,包括利用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中渔利。

  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同样是举足轻重。例如,上世纪初,美国以新兴强国身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固然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暂时阻止了欧洲列强和日本进一步肢解和瓜分中国的进程。从此之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其在东亚的地位也不受根本性的挑战。

美国在东亚影响力早就在减弱

  正因如此,美国过去处理中国事务时一直充满信心,不仅在制定决策和作出反应时迅速快捷,而且还在东亚其他事务中长袖善舞。相比之下,美国在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时,处处遇到阻力和干扰,决策过程缓慢,执行的难度也很大。

  美国过去对东亚、包括对中国事务之所以比较得心应手,首要原因与实力不均衡有直接关系。美国最初在东亚出现时,已经是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强国;而中国积贫积弱,内乱不止,且四分五裂。原因之二是,当时的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事务不甚关心,也不太了解,因此在看待美国在华利益和对华政策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

  然而,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以战胜国的身份继续留驻东亚,国际地位如日中天,但它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反而不如从前。最重要的标志是,随着中国国共内战的结束,美国在战略性的错误和迷茫中“失去了中国”,导致其亚洲战略空前受挫。尽管它与日韩两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亚洲其他地区也扩大了影响力,但与二战之前相比,其实际影响力已经大大萎缩。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在本地区影响力的减弱,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自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这个减弱的过程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因为中国迟至20多年前才从昏睡中苏醒,所以美国今天才止不住地表现出惊恐之状。

放弃了征服中国的意愿
  如同百年前英国面对美国崛起的势头一样,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抱着同样的戒心和疑虑,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予以压制和阻挠。但是,从中美两国这些年来彼此交手和交往的情况看,虽然美国对彼此实力此消彼长的态势心有不甘,但是,除了尽量以现实的态度面对现实之外,似乎已不存在其他更好的选择。

  最能体现这种现实态度的标志之一是,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已经失去了征服其最大潜在对手的意愿和决心。把中国称为美国的“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希望中国与美国一起共同维护国际秩序,要求中国在某些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关键角色,这些都代表了一种本质性的转变。它表明,美国固然希望继续独揽国际事务,但因时势所致,它又必须有所不为,改而与中国分享管理世界事务的权力。

  标志之二,虽然中美之间在很多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争执,但无论这些分歧有多么尖锐,双方在大多时候都限制在言词之争上,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非常谨慎。例如,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之争不可谓不激烈,但双方都避免了全面贸易战的爆发。华盛顿方面一直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但美国商务部连续两年在正式报告中却自我否定,称中国没有操纵货币。

  标志之三,美国在酝酿和制定针对中国的战略决策时,过程越来越缓慢,难度越来越大。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夸大中国的军事能力,炒作其“军事威胁”,但所有这些言论都没有形成具体的决策和行动。相反,美国内部对中国军事能力的评估和态度很不一致,反映出美中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使美国的决策过程也变得复杂化。

实质性对抗越来越少

  由于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还在变化,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过程也将越来越缓慢。对处在上升期的中国而言,决策过程中投鼠忌器的心态会更加明显。虽然在某些时候两国彼此害怕,但在更多时候还会彼此尊重。这种心理上的均衡态势,有助于减少实质性对抗,使正面冲突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1823年,针对英国用各种手段遏制美国崛起进程的政策,托玛斯·杰斐逊致信门罗总统说:“英国是一个能够对美国构成最大伤害的国家。若能让它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就无需害怕整个世界。”

  在当代世界,中美两国的情形也是如此,双方都有能力给对方造成最大的伤害。但是,如果能够站在一起,它们也就无惧于任何挑战。

日本再提“入常”,中国如何应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德国参加八国峰会时,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新总统萨科尔齐,取得了德法领导人对日本希望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下简称“入常”)的支持。默克尔政府支持日本“入常”的要求,之前已有所表达,而法国新任总统对日本“入常”的支持,则是给日本吃的一颗极其重要的定心丸。

  有消息显示,今年7月,日本可能提出一份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新方案,再次启动两年前无果而终的“入常”努力。面对日本再次启动“入常”努力,中国官方和民间到底如何应对,这将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不同的氛围,相同的难题

  众所周知,2005年,针对联合国机构改革问题,日本与德国、印度、巴西三国一起,组成所谓的“四国俱乐部”,正式启动“入常”努力和程序。但“四国俱乐部”成员却各自遇到各自的支持国和反对国:以日本为例,在安理会几个常任理事国中,美国和法国明确表示支持日本“入常”;但在“四国俱乐部”中,美国却只对日本“入常”表示支持,对其在欧洲最大的盟国-德国的“入常”申请却明确表示反对,对印度表示理解而对巴西则“无所谓”;而中国则对德国、印度的“入常”申请表示支持,但对日本的要求却不置可否。

  显然,各大国在其中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战略考量。对中国而言,日本“入常”带来的既有历史情感的因素,也有现实和未来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因素;既有政治层面的缺乏信任,也有民间的情绪化反应。而所有这些复杂的心理,就转换成为中国民间对日本“入常”的强烈反对,以及政府层面强调联合国改革应注重地区平衡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衡。尤其是2005年4月的中日民间风潮,及随之而来的的全球数千万华人反对日本“入常”的签名,更使其时的气氛充满了情绪化和火药味。

  今年日本若再次启动“入常”努力,就中日关系的表面氛围而言,显然已与两年多前不同,中日高层往来的恢复和民间情绪的冷静就是明证;但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却依然存在,其基本特征就是“两强并列”态势和复杂的民族心理调适,以及中日关系置身其中的地区间错综复杂的战略格局。

政府和民间的应对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一方面都无法继续两年前或回避或激烈反对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则也无法立即做出支持的表态。毕竟,中日关系的态势与两年前相比,已经不再那么紧绷,中国(即便是民间)要激烈反对日本“入常”,也已没有充足的理由;但由于中日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中日之间的复杂战略格局,双方人民心中 的心结并未完全解开,因此要中国政府和民间支持日本“入常”,恐怕不是一件在短期内可以期待的事情。

  在取得共识之前,在常任理事国的组成上,中国继续强调地区平衡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衡,也许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而且适时考虑日本与其他国家结成的新的攻守同盟,酝酿新的应对方案,一如两年前从日本的“四国捆绑战术”到中美在“四国捆绑反对”方面找到利益交集点,亦即巧妙地将日本“入常”问题化解成为非中日双边问题。

  对中国民间而言,重复两年前的情绪化激烈反对,显然与中日关系的最新态势不相吻合。当然,不可期待民间发出同一种“政治正确”的声音,但理性、冷静面对却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和舆论则须开启一种理性探讨的氛围,亦即日本“入常”将给中日关系和地区格局带来哪些深层的影响。只有当拥有足够的资讯和思维指引,民间才能出现理性的思考空间和成熟的公民行为。
借此梳理微妙心理结构

  其实,日本“入常”在为中国外交和中国民间带来难题的同时,也为中日关系带来新的思考空间。中日关系究竟能否超越“两强并列”期的茫然、冲动和迷失?中日民间能否理性梳理情绪?尤其是中日领导人之间能否建立某种默契,并以此来引导各自国家的民意?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中日关系的一些根本东西。

  中日领导人之间的的默契,相当程度上将决定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其中自然包括双方在日本“入常”问题上的磨合)。上世纪中下叶,中日领导人彼此比较了解,存在某种程度的默契,由此具有较为宏观的视野。近年,这一现象有恢复之势,但安倍周前在欧洲期间的做法却让人觉得距这一默契尚有很长距离:安倍一方面要求德法支持日本“入常”,另一方面则又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样的做法很难让中国民众在日本“入常”问题上改变态度。

  面对日本再次争取“入常”,中国如何应对,未来有三个层面可以区分:一是政府对策,这自然涉及到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整体思路,以及地区间席位的平衡,相信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突破;二是民间的理性情绪梳理,虽非一日之功,但至少应避免出现两年前的民间情绪动荡;三是媒体和知识界有必要开启理性探讨的氛围。

  借着直面日本可能再争“入常”这一事实,中日两国若都能藉此思考两国关系和人民心理结构中一些深层而微妙的东西,并在理性的氛围中思考两国关系未来的走向,那么所谓的“支持”还是“反对”,倒是次要的了。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当裸体模特外拍偶遇老汉(组图)




北大"崛起"中国官场:在任副省部级以上57人(图)


截至2007年5月底,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共有57人。拥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数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任省委书记、省长中,人文社科教育背景官员占75%以上。

拥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作为一个群体,北大毕业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未来值得关注。截至2007年5月底,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拥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共有57人。其中新近升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河北省省长郭庚茂等15人为正省部级官员。

李成,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的中国问题专家,从1980年代起着手建立大陆官员数据库,研究新一代中国官员。这个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拥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数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57名官员中,1950年代出生,年龄在48-57岁的官员占39人,正属于5年前逐渐成为政界中坚力量的“共和国一代官员”。

而在本报粗略统计到的37名正在任上的清华教育背景的省部级以上的官员中,1940年代出生的共有29人,1950年代出生的有5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两座学府,长期以来,关于两所学校的对比,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北大教育背景的正部级官员


在过去几十年内,清华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很多领导人。政治观察人士将之概括为“清华现象”,而在最近的人事调整中,这一现象已不醒目。按照通常的正部级官员65岁、副部级官员60岁退出“一线领导”岗位的标准,在未来5年内,目前在任的清华教育背景的官员,至少超过一半的人将进入这个序列。对政治舞台上北大毕业生增多,李成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关注的现象”。

在过去20年的政治局常委中,清华毕业的就有姚依林、宋平、胡启立、朱镕基、李岚清等多人,本届中央政治局的9常委中,亦有4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校友网2007年1月公布的“高校杰出政治校友榜”中,清华大学以拥有41名“杰出政治校友”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34名“杰出政治校友”的北大紧随其后。

中国校友网相关人士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杰出政治校友”是指:正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1980年代末,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在美国留学时,曾对清华教育背景官员做过一些研究,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当时清华出身的省部级官员占到总量的40%以上。而据清华大学统计,近10年来,清华至少已培养出300名以上省部级官员。

这是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清华背景官员在当时的大量涌现,至少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952年秋,当时的教育部按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提出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并入北大,原有文化和科学并重的气质被改变。在院系调整当年出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将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具有一流科学水平、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作为清华的办学方向。



他提出“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求干部和老师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并抽调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希望实现“业务工作优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优秀的人又懂业务”。

自1960年代以来,清华历届校系领导中多数在学生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而清华毕业生中成长为高级别官员的,也有不少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蒋南翔还倡导“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政策,要求清华人认识“我们的事业是集体主义的事业,任何工作都要靠同志间的团结与密切合作”。每次留毕业赠言,“谦虚谨慎,注意合作”是他必写的内容。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校训指引下,清华人长于实干、为人谦和、有合作精神,适合担任社会管理者角色。曾在北大和清华两校任教的赵晓力对此颇有体会。赵晓力表示,在清华下去搞法律援助,订票之类的事,学生分工明确、井井有条,老师扛着脑袋跟着学生走就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湘林认为,改革开放后,处在工业化进程的社会急需工科人才,储备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清华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再加上清华人在学校所受的训练,较易获得用人机构的好感。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这是北大早年校歌《燕园情》中的一段,“浪漫气质、自由情怀、高远志向”充溢其中。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当年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至今还被称作北大精神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也一直为老北大人所津津乐道。

尽管建国后,这样的风气一度丧失,而改革开放以后,相比其他大学,北大的传统依然顽强。亦有观点认为,北大毕业生理想主义成分稍重,很多北大毕业生个性张扬。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视野开阔、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但和官场稳重务实的气质有较大差异。从北大毕业10年的中文系学生林宏(化名)说,他有几位进入政界的同学,至今还只是科级干部。

事实上,北大也正在改变和政治“保持距离”的传统,越来越多的官员愿意到北大接受培训,并取得北大的学位,北大似乎也愿意接受他们。如徐湘林供职的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对官员的吸引即很强烈。在这个过程中,北大也将越来越多的官员请到学校任职。2003年5月,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两周年之际,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的徐光春,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王晨,新华社总编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振中等被北京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

有人认为,北大的职责应该为国家、民族培养更多“仰望星空”的人,培养政治领袖不是北大的传统。大部分北大毕业生并不以仕途为追求,现在居于政界中坚位置的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不少人是通过学生、青年工作的渠道步入仕途。例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毕业于北大国政系,1983年进入共青团中央工作。陕西省省长袁纯清,1978年在北大法律系学习期间,曾任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1982年后曾出任北大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等职。

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范亚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批北大人在校时就以稳健、谦和、低调的特点为人所公认。确实,目前在职的北大毕业生多给人以低调感觉,例如,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被新华社下属一媒体记者“追到”楼道里也坚决拒绝,并表示,不接受专访是自己的一个原则。

其他官员,如李克强(北大法律系毕业)、李源潮(北大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等官员也很少在国内媒体上公开展示更具个性的一面。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九成多就读于文史哲、法学、经济、政治等人文社科专业。在上述57名官员中,仅有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邓楠、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两人就读于北大的物理、化学系。

与此相对应,在整个官员群体中,文科背景的官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07年5月末,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中,拥有人文社科类教育背景的官员占总量的75%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大背景是随着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国家对人文社科背景官员需求量上升的结果。”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表示。

北大原校长丁石孙从一个更广范围的视角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说,世界变得如此之小,但所有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别非常之大。“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地去了解别人,学习别人,而不是简单地照搬?首先应该是互相了解,互相比较,这样一来,人文学科就大有作为了。”

多年前,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每年要对该校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每次他都乐观地鼓励学生:具有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官员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主体。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大量出现,则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但1978年进入北大政治系读书的徐湘林提醒记者注意,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其他具有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的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现象。

在中国校友网的“高校杰出政治校友榜”中,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均排在前十名之列。“随着社会对文科官员需求的增加,北大这样具有文科传统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未来政坛上的表现还有相当的潜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姚欣保更倾向于作此推测。“据排行榜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介绍,‘2007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榜’以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成长为杰出政治家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是衡量高校党政人才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

“‘杰出政治家’是指现任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这些人才都是我国优秀党政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治党治国治军的中坚力量。”2005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曾根据当时的省部级官员调整做分析,认为隐含着治国方略的某种调整,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全国8个省(区)、2个国家总局、1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发生变动。8个省?穴区?雪包括:辽宁、河南、福建、安徽、西藏、青海、陕西和吉林,2个国家总局是体育总局和广电总局,1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地震局。

这次人事变动中离任的4名高官,除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专业是体育以外,其他3人——辽宁省委原书记闻世震,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和国家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穴曾任青海省省长?雪均为理工科出身。履新的14人中,5人出身理工,分别是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安徽省省委书记郭金龙、吉林省代省长王岷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及新任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相比较而言,文科背景的新任官员比例占七成。

这与一段时间以来,理工学科背景的官员比重较大相比,似有不同。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刘启云表示,工程师——经济学者——法学学者(后两者可被统称为社会管理型学者)的代际变化,隐含着治国方略的调整。刘启云认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为适应“直接”管理经济的需要,社会管理型学者相对被边缘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间接”管理经济的需要,社会管理型学者可以更多运用法律和政策的杠杆进行调控。

中国一年前(2004年)已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由社会管理型学者进行社会事务管理,无疑在整体上可增加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因素,因为协调与组织能力,正是他们的所长

布什会见"东突"分子热比娅 反恐双重标准再现(图)


一到美国就变卦 成了“东突”代言人

美国总统把自己承认的恐怖组织头目,又大大地夸奖了一番。美国在反恐上采取双重标准的丑陋面孔,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布什关于热比娅的有关言行表示强烈不满。姜瑜说,热比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犯,美方的有关言行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布什赞扬“东突”分子

6月6日—8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德国举行。在环保等问题上受到各国指责的美国总统布什,为挽回面子,居然再次“祭起”民主的大旗。

据报道,在出席首脑会议之前,布什出席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民主人权大会”,并发表讲话,其中再次拿中国人权说事。在捷克期间,布什还会晤了流亡在外的“东突”恐怖分子热比娅,赞扬她是维吾尔族最优秀的代表。

布什说,在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眼中,今天这些“异议人士”就是明天民主社会的“栋梁”。他还表示,美国方面最近创建了一个“捍卫人权基金”,为那些遭到他国政府“殴打”或者是逮捕的“异议人士”,提供医疗费用和法律辩护基金。



“东突”分子热比娅接受美国媒体采访



布什说,已经让国务卿赖斯向派驻到他认为“非自由”国度的美国大使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主动去和那些“民主人士”联系,去帮助那些要求“人权”的人士。

那么,这次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民主人权大会”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据报道,大会的发起人包括“异议人士”出身的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前苏联政治犯、之后曾担任以色列副总理的夏兰斯基,以及西班牙前首相阿斯纳尔。

众所周知,美国已经承认“东突”属下的四个组织均为恐怖组织。布什此举令人质疑,一心致力反恐的美国总统为何变成了恐怖组织的保护伞。

“东突”分子赴美搞分裂

那么,这个热比娅到底是什么人呢?热比娅全名热比娅·卡德尔,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阿勒泰市。改革开放后,她在乌鲁木齐商业区二道桥租下一个小摊位,正式投身商海,10年后,热比娅身家上亿,成为当时新疆女首富。热比娅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新疆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并且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不过,这位红极一时的政商名人却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据查实,热比娅及其子女在乌鲁木齐市注册登记的阿克达工贸有限公司,自1994年至2004年在经营过程中,采用各种非法手段偷税漏税800多万元人民币,欠缴滞纳金2000余万元,拖欠银行和个人各类债务2800多万元。

1999年8月,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批捕。2000年3月,乌鲁木齐中院以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判处热比娅8年徒刑。

服刑期间,热比娅个人提出保外就医申请,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司法部门同意其申请。2005年3月热比娅赴美保外就医。出国前热比娅一再向政府保证,出境后绝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

然而,热比娅一踏足美国国土,就高呼,“从现在起,我自由了!”接着,她就开始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包括暴力恐怖犯罪的骨干分子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

成为“三股势力”代言人

据报道,当时,处于分散状态的境外“东突”组织正苦于无人整合。在所有“东突”势力中,热比娅的国际影响力最高,自然成了几股主要“东突”势力的争夺对象。于是,境外“东突”组织开始了借热比娅的大旗进行整合的尝试。

2005年,热比娅在美国成立了“国际维吾尔人权与民主基金会”。2006年5月29日起,她担任“美国维吾尔人协会”主席。11月2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上,热比娅当选为该组织主席,并成为境外“三股势力”的头面人物。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竟奉热比娅为“维吾尔之母”。

热比娅在境外一方面频繁从事分裂活动,一方面指使其境内子女变现所有可以变现的资产,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国外,并设法为其子女在国外定居办理手续。

在欧洲维吾尔人第二次会议期间,他们彻夜长谈如何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破坏新疆五十大庆的活动。

今年3月22日,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维吾尔人权与民主基金会”,在华盛顿举行第一届世界维吾尔妇女政治培训会议,讨论如何汇集全世界维吾尔妇女的力量,让国际社会更重视新疆维吾尔的人权问题。热比娅特地带着50多名维吾尔妇女走访美国国会山庄,寻求议员们的支持。

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拿热比娅同达赖喇嘛相比,推举她为维吾尔精神领袖。分裂主义分子还计划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前的这段“黄金”时期,加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并提高维吾尔问题的国际能见度。

专家点评:布什用人权“敲打”中俄

对于这次布什在八国峰会前专门参加人权大会,并对中、俄等国的人权问题横加指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灿荣教授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宣扬“人权”是美国政客的一个“基因”,在外交行为中始终没有放弃过。虽然共和党政府也许没有民主党政府把人权问题看得那么重,但这始终是美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目标和特点。

其次,布什在欧洲之行过程中突出人权问题,也是为了讨好较为关注人权问题的欧洲国家,增进大西洋关系。布什在欧洲最关心的气候变暖问题上不愿意做出让步,在人权问题上就多做做姿态。

第三,由于近来美俄关系总体出现紧张,中美也在经济问题上分歧不少,布什在人权问题上批评中俄,可能有警告的含义:“提醒一下你们政治身份不干净”。

新闻链接:美国为恐怖分子撑腰

“9·11”以后,反恐就成为了美国压倒一切的政策。布什政府不惜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甚至牺牲了部分一直以来最为标榜的国内“个人自由”,也要打倒威胁美国的恐怖组织。可是对于不直接针对美国和其盟国的恐怖组织,美国不但打击不严,甚至有时故意纵容,加以利用。

最让人侧目的是美国还经常为了打击敌对国,跟恐怖分子同流合污,甚至亲自参与。今年4月5日,美国CNN就报道驻伊美军为伊拉克境内一个伊朗反政府组织提供保护,因为该组织为美国提供有关伊朗的情报。而这一组织早在“9·11”后就被美国政府自己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对于中国、俄罗斯等所谓“友好的非敌对国家”,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态度也是反复无常。“9·11”事件以后,中、俄等国在反恐问题上给予美国巨大的支持,大国之间基本上结成了反恐联盟。

美国在2002年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然而此后美国不但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引渡这些恐怖分子回国受审的正当要求,而且在2004年还将其中多名罪大恶极的“东突”成员释放。后来事实证明,许多被美国释放的恐怖分子不但没有像美国说的那样“没有威胁”,反而迅速重操旧业,造成了更大破坏。

对像“东突”这样有分裂主义性质的组织,美国不只是对其暴力倾向“从宽处理”,故意纵容,有时还明目张胆地提供支持。布什这次公开会见热比娅就是明证。热比娅担任主席的“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是由“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和“东突厥斯坦信息中心”两个组织牵头,2004年在德国成立的。这两个组织早在2003年就同臭名昭著的“东突伊斯兰运动”一起,被中国公安部列入四大“东突”恐怖组织。

在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和世界反恐的大形势下,这些恐怖组织受到重创,被迫改头换面,打上“和平”和“人权”的招牌,争取西方的支持。热比娅出国以后,这些相互之间因争权夺利而一盘散沙的分裂主义分子找到了一个新领袖。热比娅在国外的演讲中张口闭口称“我的祖国”,指的正是所有“东突”恐怖组织追求的“东突厥斯坦国”。

2004年3月,一帮“东突”分子甚至还在美国国会大厦成立了“东突流亡政府”,自封了几个“总统”、“总理”和“部长”。而其中“总理”艾尼瓦尔·玉素甫·土拉尼的名字,就赫然列在中国公安部公布的第一批“东突恐怖分子名单”里。

民企引领重庆富豪榜 年轻左颖25岁身价8亿(组图)




  “新特区”和“直辖10年”的勃勃生机,带火重庆板块和与之相关联的上市公司股价。按照最新披露的公开资料,重庆民企富豪股票财富骤然上涨,传统富豪罗韶宇凭37.09亿元市值领先,左宗申家族凭16.24亿元市值位列第二,其中左宗申爱女左颖身家8亿已经超过了父亲左宗申。同时,新的亿万富翁也纷纷涌现,如刘悉承家族、潘明欣、尹兴明、杨维虎、李大明等。

  罗韶宇:重庆富豪市值榜首

  在房地产、专用车等多行业领先的罗韶宇,通过控股迪马股份、江淮动力两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到37.09亿元,在目前重庆富豪拥有的股票市值中排在首位。


  根据最新披露的公开资料,罗韶宇通过重庆东银集团控股99%的江苏江动集团,持有江淮动力48.89%股份,即2.75712亿股。又通过重庆东银集团持股49.39%的迪马股份,即7902.4万股,还通过江淮动力间接持有迪马股份总股本的5.44%,即871万股,合计罗韶宇间接持有迪马股份8773.4万股。按照昨天收盘价,迪马股份15.50元和江淮动力8.52元,这部分股票市场价值为13.60亿元和23.49亿元,合计37.09 亿元。




左宗申和女儿左颖







宗申动力



重庆富豪股票市值排行榜
  左宗申:三口之家掌控16亿

  左宗申家族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宗申动力,拥有5207.9664万股,市值也达到16.24亿元,位居重庆富豪股票市值第二。其中,左宗申之女、年仅25岁的左颖为宗申动力实际控制人,持有宗申动力第一大股东宗申高速艇公司50%的股份,而宗申高速艇公司持有宗申动力24.39%的股份,这样左颖就间接持有宗申动力12.195%的股份。

  宗申动力昨天的收盘价为31.19元,总市值为66.59亿元,这样,左颖间接持有的股票市值达到8.12亿元(还不含她通过宗申产业集团间接持有的少量股份),已经超过了父亲左宗申和母亲袁德秀持有宗申动力的股票市值,他们分别约为6.49亿元和1.62亿元。

  由此,左颖成为重庆最年轻的亿万富豪,这在中国资本市场也不多见。按照胡润2006年女富豪排行榜,左颖8亿多元的身家可以排在第28位至34位之间。

  张松山:持股1年增值5亿

  中小企业板俗称批量造富机器,重庆惟一中小板上市企业——民企华邦制药也不例外。去年3月底,华邦制药还只有董事长张松山一位亿万富翁,当时第一大股东张松山拥有2081万股,市值为1.36亿元。随着华邦制药股价从6.52元涨到昨天的31.57元,张松山如今的身家达到6.56亿元。

  华邦制药总经理潘明欣拥有华邦制药1429万股,市值达到4.51亿元。杨维虎也是华邦制药元老之一,持有645.67万股,市值为2.04亿元。华邦制药还有数位准亿万富翁,黄维敏(8678万元)、黄维宽(8678万元)、李强(8307万元)、陈敏鑫(8307万元)、吴必忠(8077万元)等,他们离亿万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刘悉承家族:5亿市值富而不显

  同样以医药为主业创富的还有重庆刘悉承家族,他们在资本市场一向低调,近年来才出现在台前。刘悉承现为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并担任海南海药董事长、ST渝万里董事长。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资公司分别拥有ST渝万里2068.1587万股、海南海药4115.6897万股,按照昨日市价每股8.22元和9.14元,股票市值分别是1.7亿和3.7617亿,合计5.46亿元。

  神秘新富豪:跻身亿万阶层

  重庆第一高价股——重庆啤酒的第三大股东,名为合川市银源商贸有限公司的企业非常打眼。最新公告显示,合川市银源商贸有限公司持有11540425股重庆啤酒,市值达5.99亿元。

  神秘民企重庆赛尼置业公司也成就了亿元股票财富梦想:2005年10月,以1055万元拍下ST冰熊1350万法人股,经过送股对价后,变成了 1205.9997万股,占总股本9.42%,每股成本0.87元,如今ST冰熊收9.47元,市值1.142亿元,这些股票将于今年7月正式上市流通。记者 刘勇

  声音 控股富豪,纸上富贵?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承诺,像ST渝万里、迪马股份、宗申动力等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均特别承诺的是36个月不进行减持,意味着他们很长时间不能变现。昨天,长江证券建新北路营业部分析师认为,控股的富豪不会轻易放弃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其中有很大的纸上富贵成分。

  “不但不会减,反而要增持。”宗申动力相关人士表示,正在酝酿的定向增发方案将使左宗申家族在上市公司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3月,华邦制药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张松山也小试身手,拿出124.4万元现金,买入华邦制药流通股20万股,均价每股6.22元,这样,张松山持股数增加到2081万股。如今,这20万股为张松山账面赚取了507万元收益。为了达到进一步控股,华邦制药今年3月还专门对除实际控制人等外的全体股东进行要约收购,开出的价格先是10元,后来涨到14元,但是效果不理想。

2008马、谢谁当选更合北京心意

一谈到谢长廷和马英九两人谁2008年当选台湾总统会更让北京当局放心,一般认为北京显然更喜欢马英九胜出。

美国田纳西曼菲斯罗德学院教授约翰考泊星期四在台北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因为马英九是主张两岸终极统一的国民党的参选人,符合北京宣称的政策。而且中国官员赞许马提出的很多议题,甚至出版了有利与马英九的传记。谢长廷是民进党推选的参选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一直是北京的眼中钉。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葛永光同意这样的说法。他对美国之音说,根据他对大陆的了解,跟大陆学者、官员的沟通,他认为北京无疑会欢迎马英九当选,因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已经行程一个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北京所希望的两岸对话。

葛永光说:“至少它(中共)已经和国民党建立了一个制度化的沟通管道,马英九上来,这个管道不会断掉。”

*北京其实更希望谢长廷当选?*

而考泊教授根据华盛顿的一些反映认为,其实北京领导人更希望民进党的谢长廷当选。他说,中国大陆已经成功地孤立了陈水扁当政的台湾,让台湾外交空间越来越越小,加入WHO等国际组织的希望更渺茫,甚至在亚洲也是如此, 中国控制了地区经济和其它区域性组织。

在民进党政府的领导下,台湾经济上变得越来越依赖大陆,100多万台商到大陆经营。在陈水扁总统的任期内,台湾和美国的关系每况愈下,美国官员开始怀疑美国是不是应该保卫台湾,甚至否认台湾的主权。

考泊教授说,北京认为自己有效地控制了局势,希望继续掌控这种有利的局势。因此,考泊教授的结论是,中国希望谢长廷当选反而更合情合理。

台大教授葛永光认为,中共还是希望改变两岸对立状态的,沟通和直航等都对中国大陆有利。他说:“如果是国民党执政,即使马英九有时会对中共提出批评,可是你这个制度化的管道已经存在了,两岸关系应该容易保持平稳。就人的因素你说它喜欢谢还是马,如果把党的因素家进来,马英九代表的国民党那个比重,可能要比谢长廷代表的民进党来的更重一些,这种利益的选择是很清楚的。”

*中美都希望国民党执政?*

葛永光教授进一步提出,不仅要从中共的角度来看,也要从亚洲甚至美国的利益来看,他们都希望国民党执政而不是民进党执政。

他说:“假如马英九出来代表的是中间温和的力量能够执政,两岸能够维持和平稳定,亚太的局势能够维持和平稳定,那美国又何乐不为呢。”

但是考泊教授认为,虽然谢长廷是民进党中温和派人士,但谢要当上总统,一定要得到陈水扁的支持,一定要以台湾国家地位甚至台独的议题来争取总统大位,由此看来,他怎么会跟中国改善关系呢?而马英九并不一定是北京所希望的人选,他对中国人权状况持批评态度,甚至同情中国称为邪教的法轮功。马英九对台湾前途看来是主张统一,但他也说过最终要看台湾人民的意志。

华裔男子横尸温哥华 曾是执业医生性侵女病人

温市警方证实,两周前被发现陈尸於警察总部附近后巷停车场一辆迷你客货车內的男子,是45岁杜华逊(Tsawwassen)华裔陈姓男子,英文名是 William Chan,他是遭人开枪打死的。据悉,死者曾经是执业医生,3年前因為涉及性侵女病人而被除牌,后来担任財务顾问又涉及不正当交易,资產遭卑诗证监会冻结。

  根据警方提供的资料,发现William Chan尸体的地点,正是他任职財务公司后巷的对面。这宗命案发生於5月31日上午,有人在西10街535號的商业建筑物停车场,发现有一个男子倒毙在一辆本田Odyssey迷你客货车的司机位上。

  现场距离温哥华警察总部只有半个屋段。警方接报后,初时只说案件有可疑,未有透露详情,直至周三才公布死者的身分,並且透露死者是中枪身亡的。这案件己经被列作凶杀案处理。而这宗命案是今年温市第7宗凶杀案。

  警方未有透露死者的职业,只说他是一个商人。发言人周伟仪又以案件性质敏感為由,拒绝透露进一步资料,只是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协助破案。

  据CTV电视台报道,死者William Chan同家人住在杜华逊一幢豪宅。他曾经是温哥华执业医生,但被投诉多次同一个依赖药物、精神有问题的女病人有性关係;由於行為有失体面,於1994年 12月遭到卑诗內外科医生学会(Counci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 Surgeons of BC)除牌,並罚款15,000元。

  他后来转业当財务顾问,遇害前在一家財务集团任职。他去年曾经因為涉及违规交易而被卑诗证监会调查,他的资產包括住所也被冻结。邻居形容,死者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商人,一星期7日都在工作。不过,邻居不知道他任职財务顾问,还以為他是做名贵房车出入口生意。

关于个人转让非普通住房征免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号 沪地税地[2007]26号
发文单位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颁布日期 2007-6-12


各区县税务局、各财税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10号和财税〔2006〕21号文件等规定,现对本市个人转让非普通住房征免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沪地税流〔2005〕59号文件的规定,普通住房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1.0以上;(2)单套建筑面积140平方米以下;(3)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44倍以下,坐落在内环线以内的低于17500元/平方米,内环与外环间的低于10000元/平方米,外环线以外的低于7000元/平方米。
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均为非普通住房。

二、个人转让普通住房的,仍按规定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个人因工作调动或者改善居住条件转让非普通住房,居住满五年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居住满三年未满五年的,减半征收;居住未满三年的按规定征收。

三、从2007年7月15日起,对个人转让非普通住房,既没有评估价格,又不能提供购房发票的,实行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凡居住未满三年的,按转让收入的0.5%征收,居住满三年未满五年的减半征收。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二OO七年六月十二日

美国正合法掠夺中国财富 中国房价还将涨20年

  美元、黄金与中国的通胀
  中国经济开始陷入通胀的漩涡,粮价之后,猪肉的价格正在成为新的问题,通胀似乎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有加快的趋势,而这与长期以来的美国美元政策有剪不断的关系。
  2000年以来,我多次强烈呼吁中国建立“次级金本位”,即以黄金、石油、铜、煤炭、土地等资源构建的人民币货币支付体系。
  当时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要么选择黄金、要么选择崩溃》,意在让国家避免可能发生的“美元陷阱”。
  黄金至少3000美金/盎司
  在此前的1944年-1971年,全球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解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机制,并提议建立“美元本位制”的全球货币体系,遭德、法、日等国极力反对,于是,“二十国集团”在1972年至1974年,开始协商以一种“特别提款权”来建立新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
  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发动了赎罪日战争,导致当年石油价格至秋天上涨了四倍,第二年,尼克松解除了对进出口美国资金流动的管制。这时的华尔街则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销到拉美及中东、欧洲等广大地区。德、法、日等国面对既成事实,只能是默认“美元本位制”的诞生。与此同时,弗里德曼的“浮动汇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场学说,而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尼克松与基辛格于1972年来到了中国,36年以后的今天,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美元持有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里根与前美联储主席迈克尔的一场“美元秀”,让拉美地区成了美元债务的重灾国。1985年冷战的继续以及“广场协议”的签定,分别使前苏联解体与riben陷入大通缩,而这时的华尔街同样又是迅速地把“休克疗法”与巨量美元债务送到了前苏联地区各国手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凭借着新自由主义胜利的浪潮,在全球大力推行金融与经济全球化,各国管制的争相解除、金融市场的美元标准、全球关税的整体大幅下降以及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大量廉价私有化等等的推进,再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riben框架协议、全球电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免税电子空间的高技术协定、还有大量的主要贸易立法与次要贸易立法的通过,以及与越南、中国等的协定,为美元开创了最繁忙与最繁荣的一个年代。
  二十一世纪,美元进入了收获的年代。过去10年,美元货币印刷总量超过过去四十年印刷总量,全球官方储备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倍之多,中国的官方储备由2000年1656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1.3万亿美元。
  美元化的金融与经济的全球化,本来就是一场为食利者合法掠夺财富的运动。未来二十年,全球官方储备将达到30万亿美元规模,这笔巨量官方储备的增加并不是美国贸易盈余积累的财富,而是通过新兴市场的打开以及非洲石油美元的创造为美国财政部提供的货币权的收益。同时,未来全球结构性通胀的出现,也将大幅削减各国官方储备的价格。请注意,黄金价格至少3000美元/盎司的 “至少”两个字;还有,请记住,黄金的价格就是美元利润的体现。
  美国赤字与中国房价
  让我们先弄清美国与亚洲贸易、储备的循环:美国zf赤字必定造成美国国内储蓄下降,这必定要通过国外以贸易的方式,以国外储蓄填补美国储蓄。这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循环模式,可问题实质是:亚洲储蓄在填补美国储蓄时,亚洲储蓄的计价标准是美元。
  2001年小布什与美国国会达成美国最大一笔1.35万亿美元减税计划。如果考虑进美元减税造成的少收利息及通胀成本,那么,十年后美国财政部的税收损失将至少达到4万亿美元。
  按照中国现在金融教科书的理论解释:美国要破产了。但问题的本质是:亚洲储蓄以美元计价的标准来购买了美元赤字,所以,中国官方储备由2000年1656亿美元上升到今天的1.3万亿美元的同时,中国储蓄对应的中国房价与粮食等价格都在上涨。这意味着你今天比以前更有钱却越来越买不起房子,粮食价格也越来越贵。
  未来二十年,小布什的减税计划将为美国带来近二十万亿美元赤字,以最繁荣的中国上海楼市推算,如果以中国GDP成长速度、美国赤字、全球通胀因素、中国低劳动生产率的人民币贬值等因素为基础,那么,目前任何再夸张地推算,二十年后都将被证明是太保守,房价将无法抑制的节节上涨。
  如果黄金价格是体现美元利润,那么,中国房价则是美元巨大利润的源泉。因为未来越来越高的房价,必定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巨量的储蓄。为了维持贸易增长,美国今后20万亿美元的赤字,大部分可能仍然被中国巨量的储蓄以美元计价的方式购买,未来中国的房价可能继续上涨,而美国也会继续享有因货币主导权而带来的更多财富。
  美元全球化是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与华尔街制定的游戏规则,我举一个几年来常讲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这个国家丝价就猛涨,其它小国就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不亦乐乎。过了几年,这个皇帝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而不准卖粮食给其它小国。这导致了小国的人纷纷饿死,而这位皇帝就轻易获取了这些小国。现实中,2005年,小布什推出了《生物能源计划》,到2008年,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将可能不会再有一粒玉米流到中国。
  美元全球化的游戏,本来就是食利者的天堂。未来财富的贫富分化必定是越来越加速,华尔街与美国跨国公司的膨胀必定是全球无处不在,美元的货币权必定是集权垄断。国与国的较量,无非是比教育、比福利、比环境与资源,在今天我们拥有全球头号美元储备时,我们的环境、资源、教育、医疗与房价如何?今后美国还会印刷出更巨量的美元送到我们手中,那么我们的未来将是什么

朝元被选为世界上最不值钱的货币

美国外交专刊《外交政策》(FP)12日在其官方网站上称,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其货币也同样地不值钱。这类货币包括、朝元、索马里先令(SOS) 、委内瑞拉博利瓦(VEB)、伊拉克第纳尔(NID)、津巴布韦元(ZWD)。

据《外交政策》称,朝元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41朝元,但在黑市上,1美元可以兑换2500朝元以上。

该网站还说:“无从统计得超通货膨胀是朝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朝鲜当局以金正日国防委员长的生日2月16日设定的1美元兑2.16朝元的固定汇率,由于与市场的实际汇率相距甚远,因此导致了朝元的不断贬值。

薛义:朝李登辉掷保特瓶



riben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警察署宣布,今天下午在机场第二航厦向中华民国前总统李登辉一行投掷保特瓶的男子来自中国,三十四岁,名叫薛义,是一名工程师。

杭州日报报道,警方指出,这名男子一度供称住在东京都江东区,后来又说是住在千叶市,当前警方还在进一步调查。

李登辉和夫人曾文惠、孙女李坤仪到机场搭机返回TW,正准备接受安全检测时,薛义从人群中朝李登辉的方向丢掷保特瓶,因为瓶子着地时发出巨响,警方以为有人开枪,顿时气氛紧张。

李登辉转身问家人是否安好,脸上出现惊慌的神情。事件并未造成人员受伤。薛义事后被警方带

为什么说买“东西”?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那里?” 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 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 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 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 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原来“买东西”这个名词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未收到这篇故事前,还真是搞不懂为何会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看了这篇故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

小S冷不防强吻萧亚轩 问对方口感如何?(图)




小S强吻萧亚轩后,问对方口感如何。

  萧亚轩(Elva)日前上大小S合作的新节目《大小爱吃》,小S冷不防将她抱过来嘴对嘴搞“同性激吻”,吓得她直发抖,小S笑称:“你之前跟蔡依林也吻过,我们俩谁的嘴唇比较柔软?”她一脸惊魂未定说:“一切都太快了,我还来不及反应。”

王朔曝陈晓旭有20岁儿子 若有虚假就被撞死

陈晓旭去世后,她的亿万财产成谜,生前愿望慈善基金因无资金注入而不能成立。12日,作家王朔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声称,陈晓旭慈善基金迟迟未成立,是因为生前她把5000万启动资金全部给了她和前夫毕彦君的儿子。不过,此事遭到了陈晓旭的前夫毕彦君的否认。

王朔:若有半点虚假,出门被撞死

王朔说:这个儿子现在刚满20岁,没有和晓旭生活在一起,以前,晓旭每年和前夫毕彦君一起回四川看望这个儿子。王朔还说,陈晓旭和前夫毕彦君过去未对外界公开过两人的儿子。当记者就陈晓旭、毕彦君儿子的具体身份提出要求时,王朔很直接地告诉记者:他叫廖宇靖,现在在四川某大学学电影,以后可能会接母亲晓旭的班,他不随父亲毕彦君姓。王朔还说:廖宇靖是个小有名气的80后作家,出过许多书,也拍了不少的电影。王朔在采访的最后,还以发毒誓的方式表示:“这些都是事实,也是圈内人都知道的事,但老百姓都不知道,若有半点虚假,我出去就被撞死。”

前夫:没这么回事 这是个玩笑

记者辗转联系到陈晓旭的前夫毕彦君,当年和陈晓旭在鞍山话剧团喜结连理的他,如今嗓音沙哑低沉,“没有这回事,我们没有儿子,我不认识这个男孩,这是个玩笑。”他表示不想对这事说得过多。之后,他以电话没电为由挂断了电话。

廖宇靖故作神秘:以后再说

随后,记者与传闻中的陈晓旭儿子廖宇靖取得了联系,他模棱两可地表示会在近日对此事有个公开的说法,然后不肯再透露任何信息。

网友:王朔是“大嘴”

此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有网友指出,这消息太不靠谱,陈晓旭如果有小孩今年20岁的话,那么应该在1987年出生,也就是刚好87版红楼梦的拍摄时间,这样算来,可能性太小。也有网友认为,王朔一向在圈中以大嘴形象示人,不断制造噱头,博取上位。此次曝出陈晓旭小孩一事,肯定是一场炒作。用不了几天,真相就会出来。

日本抢先中国造出军用大飞机 三年后加入自卫队(图)






中国立项造大飞机的消息刚公布不久,日本突然传来新型军用大飞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在这一领域抢在了中国前头。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本已生产出新型军用运输机C-X和新型远程巡逻机P-X的原型机。预计,两大远程作战飞机很快就要进行试飞。

航程5000公里以上可进行洲际作战

军用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重量达100吨以上、航程为5000公里以上的作战飞机,包括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海上远程巡逻机等。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两大新型军用飞机均为自行开发,总投资高达30亿美元左右。其中C-X重达141吨,配备两台涡扇发动机。如果空载的话,航程可达1万公里,如果运载37吨作战物资的话,C-X可飞行5600公里,成为能够进行洲际作战的远程飞机。

P-X还没有公布具体作战性能,但已知P-X采用了类似美制P-3的后掠翼和配备4台发动机的设计模式。配备4台发动机足以说明其航程至少5000公里以上。目前P-3是日本自卫队航程最远的海上巡逻机,该机配备4台发动机,航程达8000公里左右。另据媒体披露,实际上P-3的许多构件与C-X相同,设计与美国新型巡逻机P-8相似的功能,而P-8目前还在研制中,将取代P-3。


日本C-X运输机


日本P-X海上巡逻机

中国国产大型军用运输机想像图
据悉,2006年3月,01号C-X试验机交付,开始进行静态试验。根据计划,P-X大约于2011年前后服役,C-X大概2012年左右投入使用。届时,日本自卫队将购买44架C-X运输机,取代航空自卫队现役老化的C-1和C-130运输机。此外,日本海上自卫队还将购买80架远程巡逻机P-X,替换日益老化的P-3巡逻机。

依靠美国技术支持空中机动能力较差

大型军用飞机是一个国家军事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亚太地区,能够自行研制军用大飞机的国家寥寥无几。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多种型号的自己研制生产的大型军用飞机,包括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海上远程巡逻机等。日本很可能成为继美俄之后自行开发新型军用大飞机的重要国家,甚至走在了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前头。印度虽然拥有一些大型军用运输机和远程海上巡逻机,但全部是外购的。

据悉,日本是在2001年开始自行研制C-X运输机和P-X海上巡逻机的,试图在21世纪里摆脱对美制远程飞机的依赖。在这之前,日本一直努力开发自己的作战飞机,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其中,F-2是日本与美国共同开发的新型战斗机。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还在独自秘密研制隐形战斗机。


中国运八改进型电子战机双机编队

资料图:P-X将使用日本自己专门研制的发动机
然而,日本毕竟是个航空技术很一般的国家,两种大型军用飞机的研制,是与美国的技术支持分不开的。1982年,日本开始购买美国大型海上巡逻机P-3。在大约20年时间里,美国总共向日本提供了大约100架P-3,为日本研制大型军用飞机打下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实际上,C-X和P-X的设计均没有离开美国提供的C-130运输机和P-3海上巡逻机的思路。共同社2002年2月曾报道,美国希望与日本共同进行P-X的电子和通讯装置的研究,共享它国情报。

不过,虽然C-X和P-X航程较远,但均为慢速飞行的作战飞机,最大时速只有1马赫左右,一旦进行空中作战,很容易遭到对方战斗机或者导弹的追杀。同时,C-X和P-X比较“笨重”,空中机动能力很差,难以进行灵活的空战。如果C-X或者P-X执行远程作战任务,需要战斗机护航。


P-X未来反潜巡逻机驾驶舱。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机自动化水平很高。

C-X的性能参数及同型机比较对照表


P-X的机身外型修长,采用了下单翼、四发布局。P-X还将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FBL操纵系统
新闻分析:自卫队大飞机影响亚太安全

日本自行研制军用大飞机,对西太平洋未来空中安全环境有着深远影响。两大军用飞机样机交付试验,意味着日本为进一步发展军用大飞机的道路已经铺平。

日本航空自卫队已从美国订购4架KC-767空中加油机。一旦KC-767在未来岁月里交付日本航空自卫队,将极大增加C-X或P-X的航程。长期以来,日本P-3海上巡逻机不时出没中国东海等一些海域附近上空,侦察中国海上战舰活动等情况。P-X将来部署海上自卫队后,在空中加油机支援下,将可以长时间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目标进行空中窥探。

如果需要,日本自卫队的新型运输机或海上巡逻机还可以进行现代化的改装,运载现代化的侦察系统或者导弹之类的武器弹药,“摇身一变”成为远程侦察机或者轰炸机。

如果P-X改装成远程轰炸机,将对周围几千公里范围内的目标构成战略威慑态势。一旦空中加油机提供支援,日本自卫队大型飞机不仅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甚至可以进入亚洲更大范围内执行作战任务。

常无端遭调查约谈 美华裔学者对FBI新动作感忧心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6月12日警告全美知名学府,严防外国间谍与恐怖分子盗窃研究资料及敏感文件,FBI“关照”全美各大学,培训学者防范意识。华人学者担心,近来所谓“华裔间谍”案已令华人小区风声鹤唳,FBI此举是否会再掀新一轮“疑华”热潮。

美国南加州是华裔聚居地区,拥有不少全美知名学府,华人学生学者对联调局高调提出间谍问题忧心忡忡。

  南加大(USC)神经系统科学系(Neuroscience)有近十位华人博士生从事研究工作,该领域是生物科学的尖端。巧合的是,过去两年回中国探亲的博士生,全遭遇背景调查,无一例外。其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不得不滞留中国三个月,不仅奖学金停发,且大幅延误课程和研究进度。

  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会长姜镇英也举实例表示,波莫那工艺大学一位年轻华裔副教授在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后,返美签证时遭到背景调查,时间一拖就是一年半。在这一年半内,这位教授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及其岳母都在美国生活。



外国间谍阴影笼罩美国,将影响学生学者们自由交流的学术氛围 ,就像一顶大伞笼罩他们。
  由于无法返校,他失去全部收入,全家人购买的房屋因为无力偿还贷款不得不降价出售,留在美国的一家老小被迫迁入狭小的公寓,这种等待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一家老小在美国的生活费用完全依靠过去的积蓄,在漫长的背景调查中,整个家庭经济基础被摧毁,代表美国梦的房子无法保住,甚至最后到连吃饭都成问题。

  接受采访的华裔学者普遍不愿公开姓名,他们反映,研究生物化学、物理及基因等敏感学科的华人学生学者都非常谨慎,许多人干脆放弃回乡探亲打算,连续数年海外漂泊。还有些学者莫名其妙地遭联调局约谈;必须去中国出差的学者,在签证时更被要求填写“研究计划简介报告”。

  联调局总部公关表示,对外国间谍案件他们不予置评。不过据“美联社”报道,联调局波士顿办公室官员们已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联络,培训教授、学生以及安全警卫如何识别外国特工,这样的培训将普及全美各大知名院校。

  受过培训的学者透露,联调局人员特别警告学者,在外国时要保护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对谈论其研究内容的人士须格外小心。南加州大学博士后艾伦(化名)表示,尤其在“李文和事件”与“麦大智案”后,所有华裔都感到风声鹤唳。联调局警告会影响学者相互交流的自由学术氛围,人人只能自求多福。

胡佛所研究员:二战压力大蒋介石两度欲自杀(图)


保存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现在成为该所借阅率最高的档案史料,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郭岱君在旧金山黄埔军校83周年校庆活动中谈到了许多蒋介石日记中透露的秘闻,其中,郭岱君透过研究指出,蒋介石在二战的压力下曾两度想自杀,最后靠祷告的力量度过。

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郭岱君谈到了许多蒋介石日记中透露的秘闻,不过由于蒋介石日记目前只开放到1945年,因此有关“228事件”的蒋介石日记内容还无法公开。

  靠祷告摆脱“自杀”念头

  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郭岱君是最早阅读蒋介石日记原稿的学者之一。郭岱君透露,蒋介石日记中叙述了刺客使得宋美龄惊吓流产。至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极为愤怒,日记中甚至以“倭寇”称呼日军;抗战期间,蒋介石两度想自杀,最后靠祷告的力量度过。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2006年3月31日起公开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间的日记真迹。图为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样品。



  宋子文孔祥熙助蒋“独大”

  郭岱君说,当年国民政府曾存在多个“政府”,但是只有蒋介石在南京的“中央政府”受到大家公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宋子文力劝蒋介石要承认各个“政府”所发行的债券。

  郭岱君表示,当年,除了宋子文在财政上的帮忙外,孔祥熙也出力甚多,使得蒋介石至少在财务上稳定下来,并且把当时所发的债券他都能够承认,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所以宋子文对蒋介石的帮助是非常的大。

诗文误国?毛泽东时代为何没有出经济盛世?

在建立毛泽东王朝之后,这位共和国的始创者在位达二十七年。毛泽东时代的开始没有象历代各个王朝一样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因为它遭遇了一场新的、虽发生在国境外却不得不倾全国之兵和全国之力苦力维持的战争。因为长期受这场战争之累(1),毛泽东时代没有出现经济和文化上的“盛世”。然则没有出现盛世的原因,也并不仅仅因为那战争之累。其中从大历史角度而论绝对不能不算紧要的一个原因,却是因为毛泽东在知识结构上的巨大缺欠。这种缺欠发生在最为严重的关头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成是诗文误国。

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个好学的人,从他的求学时期到他的一生,甚至是临近登临天国,书卷常伴他左右。他在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和见解,甚至可以当得一个一流或二流水准的学者。但是可惜,二十世纪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时代,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洪流正在席卷全球,决策者对经济趋势和规律的任何一点疏忽都足以影响大局,何况一国的统治者却有可能是一个经济盲?

在文史哲方面的巨大自信,以及对知识分子天然的排斥,让毛泽东在自身知识欠缺的情况下犯了第二个错误,即不尊重拥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和官员。这使得国家治理这种本质上也构成一种专门学问的技术变成了“大老粗”们率性而为的游戏。

崇信甚至迷信群众运动的毛泽东也曾经有过一次亲力亲为的经济指导实践,那就是动机绝好效果却大差的“大跃进”。因为知识上的缺乏,毛泽东可能一直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好心办了错事,或者好心把事办砸。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毛泽东这样一个党和国家的一把手,他在国家初建、世界环境复杂的气氛下,未必会把经济建设看得比政治和外交即应对党内和国外的敌人更重要。可就是在一样对国内国外的一点风吹草动异常警惕的心理下,一些在搞经济上相对有一套(至少是想在和平气候下抓好经济)的同事如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又不得不受到牵制甚至排斥。相反,如同在现当代的军事环境中还保留了如许世友这样的粗豪武夫一样,在各大区、各省高官的位子上,还坐着许多只知唯上唯令而不习“农桑”的外行。

过分偏重诗文以致于达到“误国”境界的古代君皇,我们可以举出宋徽宗、南唐后主等名字,可在毛泽东身上,因为这样的“偏科”和“偏科综合症”,共和国的经济也几乎被误了若干年(2)。从与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在台湾的实践也可以作比:毛泽东在大陆轻松地战胜了蒋介石,可蒋介石及蒋经国则在他们偏安的小岛上为百姓们提供了平均而言要好过大陆的公共产品。

本文试图利用当前还并不是很丰富的史料来说明一番这样的“偏科”和这样的“偏科综合症”。

一、 “多才多艺”的负面效果

与多才多艺、能诗善文、谈笑风生、书生意气的毛泽东相比,不苟言笑、更多的时间是在埋头学习和思考刘少奇简直有些太无趣了。但是,刘少奇自接手国家主席及一线主持以来却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贴近赢得了许多时人和世人的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对于一个治国者,过分的多才多艺不仅不一定是长处,反而可能成为负担。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文才武略,在已经不发生作用或不产生功能性作用的时代简直可以说是华而不实。

与战争时代过分沉迷于吟诗作赋而被饶漱石责之以不务正业与士人治游的陈毅相似,毛泽东在建国以后,轻松闲逸的有些过度了。这位一向以其在吃和穿上都异常节俭而闻名的老革命家,其实也在另外的一些方面又被看上去过分地奢华和安逸:几乎每一年,毛泽东都要每间了他的专列去祖国的各个城市巡游、视察、疗养。而建国后的诸多调研,也不过是找一些大员开个座谈会或到已经预先设置好的“布景”下“到此一游”而已。这种工作或调研方式低效而又浪费,恐怕当时是不大可能有人对他提出意见的——据说彭老总曾就毛主席在某处所建的一处游泳池的浪费提过意见,在庐山会议上又相对比较含蓄地指出过毛泽东调研效果上的不足——因为二人都去过毛的家乡而毛泽东听到的更多的是好话而彭德怀则听到了底层的呼声。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开给彭老总们的一些书目还与打仗有关的话,则建国后毛泽东时不时地把自己读到的某部古书或闲书提示给属下去读——有时甚至是让许世友这类典型的武夫去读——这实在有些隔靴搔痒既没有明确的指向又没有实际的作用。过分偏读文史的结果,还让一些善于钻营者和真心敬仰者因为模仿而同样犯了偏科的习惯。而“偏科”尤其是忽视“应知应会”的结果,就是经济上的瞎指挥。时至今日,许多关键岗位上仍然有着诸多不通业务的相对文盲,这不能说不是拜老人家所赐。
二、 偏科习惯

毛泽东很早就有偏科的习惯。在长沙一师时,他有一套偏科的理论:只要有几门主科过得硬,纵使那门自己不感兴趣的副科(比如美术、数学等)考了零分,平均的结果也仍然可以过关。于是,毛泽东在他感兴趣的各门课上用力甚勤,甚至宁肯花时间用于看“闲书”也不愿对美术之类的课多花一点功夫。他动辄在美术课上画上一个圆圈并注明“这是蛋”便扬长而去,以至于曾经有过三次校方要对他进行处分,幸亏有杨昌济等老师喜欢他在国文等方面的特殊天赋而为他求情才得以逃过处分。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似乎与那位投考清华时数学只考了十五分的钱钟书好有一比。但是可惜,人家钱钟书最终成就的是一个文学大师,他从专业而言甚至可以不用一点点数学。

毛泽东可就不同了。他的职务是党和国家的主席,他的专业是“治国”(当然,还包括治军这样的工作和治党这样的功课)。如果说一个曾经在指挥全国战争中大受闲书之益的天才战略家和一个因悟通权术规律而在治党方面大有所成的政治家可以在最朴素的知识根基下大获成功的话,治国这个专业就不能再如过去一样吃老本了。

可毛泽东还是过于迷信自己的天纵聪明了。他想不到自己那曾经在战争年代屡试不爽的毛家枪法会在遇到新问题之后疲软。受到苏联经济发展、卫星上天感奋的他老人家雄心万丈,回国来便要超英赶美并因为同事们陪着自己一起激越而一次次地调整赶超的时间表,最终弄出了一个让全国和全世界人们都瞪目惊舌的“大跃进”。

如果有一些专业人员帮忙并有高人设计一个相对合情合理的实施方案,“集中兵力”的作法也许真得能够产生高效率的产出。但是可惜,刚刚经历了一口气收拾了五十五万个右派的毛泽东,这时候所能依靠和利用的力量,不过是一群和他一样狂热的官员和更大的一片怀了红心和热血的“群氓”。加上各种天灾和外债因素,“大跃进”的良好愿望被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和人力以及绝对不科学的配置所败坏。毛泽东出师不利,事后一次次为此交出学费——比如退居二线。

毛泽东也花过一些时间用于经济学的学习,但是可惜,这门学问在天资虽然聪明偏科已成习惯的毛泽东那里真得就成了天书。因为自己所策划和推动下的诸多经济实践如人民公社等大多走向夭折,毛泽东在经济学(大而言之可以说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道)这门课上也许真得没有及格,虽然留下了那么多的“毛泽东猜想”。

三、 偏科综合症

1、 反智主义

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公开表现出他对于其他知识分子,尤其是名知识分子和具有特定专长的知识分子的歧视甚至蔑视,这是令人费解的。从毛泽东这个个案而言,这显然算不得是文人相轻,他有他严格的政治标准。但某些政治观点或标准,从逻辑上而言不能说不是滑稽的。从在延安整风中用划一律要求丁玲萧军、到对农民的认知苛求梁漱溟、到对人口的认识非难马寅初,毛泽东在不自觉之间走进了反智主义的局限性之中。基于自己并不是特别全面的信息和浓厚的知识修养而对后来证明是高于他(至少不低于他)的知识人进行评价和攻击,其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

到了后来,把本可以在特定领域发挥出高出常人的生产力的知识分子交给农民去改造,则更是反智主义的经典表现。知识分子的专向作用并不是非要在腿上掺了牛粪才能发挥的,它需要一个更适用的环境。当这样的定向环境被强行取消后,那些文弱的书生肯定还不如一个农民。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当时的标准很松说是高中毕业以上的都算知识分子,但即使那样全国也不超过五百万——走上机械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时,一片巨大的生产潜力被压制了。因为毛泽东的个人偏好,几乎整个一个知识阶级的历史作用被阉割。

如果那五十五万被打成右派、更多的人被禁言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被鼓动出来,国家的经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即使从相对的意义上说,毛泽东在历史上的一次次反智,也是一种误国——尤其是江山已经姓共之后。

2、 缩短学制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着共和国的未来前景。被进行了基础的文化和专业训练的他们,将因为被提前赋予了知识和技能而将发挥出比只依靠经验而更加理性的建设者作用。可毛泽东还是觉得这些学生们学得有些多了、木了,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一时之间,学生们成了学校这个车间里出来的“半产品”、“夹生饭”,“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蒋南翔在去向主席汇报时,也颇有情绪地说“大学生学中学的课”、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更多的是靠经验吃饭、靠灵感创造、靠老本维持、靠指示行动时,知识和信息的经济功能被大大地压制了。当全民都沦为一些初级技术水平时,国家发展的进程肯定要迟缓起来。当大跃进的参加者只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低层次劳动力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到阻抑。当某些官员算不清合乎事实的征购时、当某些农村干部哟五喝六地要求百姓们砑锅卖铁地大炼用不上的钢铁时、当一级一级的官员以及一个以一个的积极分子腆着肚子报出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卫星”和虚夸业绩时,一国的生产力怎能不为之所误?

3、 迷信群众

毛泽东有一句无论从逻辑还是语法修辞上都谬误的警句:“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还有看上去象是以人为本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不顾现实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兵民是胜利之本”。

对无差别的群众的迷信曾经让毛泽东大受其益。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曾经是解放战争和革命建设中的奇迹。但是可惜,在一个工业化社会里,农业社会下那种操作就可以包打天下的现象越来越远去,已经越来越显得缺少知识和技术造就的群众的平均生产力肯定不如受到专门训练后的专家、技术人员。

但是,一方面,毛泽东用反右的行动压制和挫伤了知识分子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苏联所派的专家全部撤回。不信邪的毛泽东、不服输的毛泽东、不受威胁的毛泽东、心存侥幸的毛泽东手里所能依靠的力量,只能是那些听话的官员和听话的百姓。于是,一个具有负气、赌气、争气性质的大跃进呈现出巨大的低智商和欠策划性。一场因为领袖的智慧缺乏而导致的全局被动发生了。这不能说不是偏科的毛泽东的“误”国。

4、 政治至上

说毛泽东诗文误国,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说他根本就不想把国家搞好,或者他根本就没有能力把国家的经济搞好。他之所以在经济上没有如当年取得战争胜利一样获得成功,其实还是因为他的政治至上观所致。

政治也是一门专有的技术。它当然更适合那些具有政治秉赋的人来操作。从长征到抗日,毛泽东在政治上一天天崛起。毛泽东时代也在他的天才策划下顺利到来。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他老人家仍然把政治这种在寻常人眼里偏于务虚的事务当成头等大事来做。甚而至于,某些愿意投入精力去抓经济的,也被冠以“唯生产力论”、“白专道路”而遭遇打击。可以说,偏重于政治而歧视经济,是毛泽东所以“误国”的内在原因。事实上,即使出现了大面积饿死人现象后,毛泽东也仍然没有把经济作为治国的首要大事。后来发动的四清和文革再次指向政治斗争便是明证。

也就是说,毛泽东所考虑的并不是经济这种“小道”。就如当年不把美术课看在眼里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偏科。

5、 强学无功

学习是需要兴趣的,否则会造成低效率。毛泽东也曾经发愿学习经济学,可我们一直也没有看到他学出效果来。就如他曾经长期坚持学习英语,但除了见到他经常在谈话中吐出几个英语单词,也没见过他的这种学习产生过什么象样的“生产力”。

实际上,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个统揽全局、掌控大事的伟人而言,也确实没有必要把经济学学到多么高的水平。他只要能够因此而认识到经济学的重要、理解了搞经济者的辛苦、读得懂经济一线的汇报、支持人们对经济工作的贡献等就足够了。但是可惜,同样写来过分简单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并不足以让毛泽东产生出这样的自觉。

6、 看不懂的报告

毛泽东曾经抱怨下面报上来的报告(比如财政经济方面的方案)过于专业而让自己手足无措——他显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兴趣去做钻研,可这种报告又不能不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精通文史哲的毛泽东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尴尬。刘邓等一线领导是不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示他靠边,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结果颇让毛泽东意识到与刘邓等当年主持的知识差距,却是肯定的。

7、 外行评价内行

虽然自己也承认对经济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毛泽东肯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作为一个评论者的角色。尤其是当一线主持者的政治方向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多么好的国家治理蓝图都应该让路。

鉴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时也都是新的课题,也并没有多少证据说明刘邓等的经济治理艺术有何等的高明,但是毕竟,毛泽东对刘邓治国思路的一再干预,便很有外行品评内行的感觉。

8、 诗文之交

说毛泽东诗文“误”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毛泽东宁肯把较多的闲暇时间分配给诗文、史书和怡情唱和,也不愿意在那枯燥的经济等专门学问上多下一点功夫。

胡乔木被冷落后,又找到了一个与毛泽东沟通联系的方式,那就是把自己练习写作的诗词送毛主席阅读。颇好此道的毛泽东立刻花去大量时间用于对胡词的修改,甚至可以叫作不厌其烦。为此,毛泽东占去了大量应该用于睡眠或其他国务的时间。如果不是江青对胡乔木直言相告(她说:别再送你那些破诗了,毛主席给你改一次几乎就等于重写)到了人格污辱的地步,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损失还会在毛泽东身上频繁的发生。

与芦荻教授谈诗论文虽然发生在他的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并且有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但是也属于纯粹无关国事的个人偏好。如果毛泽东能够把这类诗情画意多投给国家建设一些,毛泽东时代中国的面貌肯定不会停留在当年的那种状况。

9、 亲操文牍

不仅基本不用秘书写稿,而且对属下(如总司令、国防部长、新华社等)的文章也亲自操刀是毛泽东的行事风格,这种亲操文牍的作风绝对值得现在的领导们学习。但是,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微观的字斟句酌上,也不能不使毛泽东的精力一次次地被束缚在文字上,期间必然少了与同事策划国家大事、投入时间学习治国之道。

10、 诗词风雅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毛泽东赋诗作词的儒雅风度,却没有多少人怀疑因为这种博雅之道是不是特别地适用于一个大国领袖。刘少奇不通此道,可他因此拥有了更纯粹和更集中的思考方向。周恩来也想弄几首小诗,结果遭遇了陈毅元帅一句“当得好总理的人未必非要做一个诗人”的忠告而做罢(其实周恩来的诗并不差,至少不比有些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胡乔木要好)。而周恩来少收获诗篇的结果是为共和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1、 清谈与隐喻

与毛泽东读了大量的文史著作相关,他的清谈和隐喻出奇的多。在全国上下对领袖充满神一样的敬仰的情况下,这些清谈必须当成启示录去学,这些隐喻必须当成圣经去钻研。这可是足以浪费人们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本来是可以投入于国家建设的。

不仅清谈和隐喻都如谜语一般令人百思不解,毛泽东还有说“黑话”的习惯。比如他在西方的那个山洞给江青写的信、比如他在接见米高扬时说的那些让米高扬也半信半疑的反话。

清谈、隐喻或黑话都属于典型的费解信息、待处理信息、低效率信息,可这几乎是文人墨客们的雅好。只是可惜,这样的雅好发生在一个大国首脑的身上,就会变成一种形成一轮又一轮的精力浪费。

12、 与规律相抗:人定胜天

过度重视诗文的结果,是毛泽东比之于其他国家领导人要浪漫、豪放、骄狂地多。从少年时“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晚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无时不表现出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强大自信。

可人力毕竟有限,纵是一个伟人的自信也不可能无边。尤其是当毛泽东所坚信的一些观念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时。这种观念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原子弹)”、“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这种理念尤其不能滥用。相对于无情的苍天,人有时太渺小了。毛泽东启动的大跃进的理想何等辉煌,可仅某处饿死人、经济出现滑坡等并不是必然应该出现的细节就足以让你感觉到自己的不幸和委屈。纵是天纵神武的毛泽东,那位在七十高龄还能披波长江的伟大老人,也总还是有限度的。具体到治国方面,仅仅是在诗文、政治、战争等方面有了一些相对于他的党内同事稍稍高了一些造诣的他,也绝对不可能一通百通。比如说,他老人家就是没有留下什么有着浓厚的实践基础从而光彩夺目的“经济学”。

四、诗文“误”国与与斯文误国

本文在说到毛泽东的诗文“误”国时,都有意识地把“误”字引了起来。也就是说,笔者也仍然把这一命题视为一种假设。一则这种“误”是相对的;二则它即使真的出现也不是毛泽东有意为之的;三则,关于那个时候的统计资料,我和许多人一样并不相信。

但这又确实是一个理论问题:一个过分注重诗文博雅之道的大国领袖,因为对治国之术的轻视和贫乏,是极有可能产生误国结果的。

可毛泽东的诗文“误”国却非斯文误国。相反,毛泽东的治国一扫文弱、文静、温文而雅的宋代遗风,而表现地刚猛而灵活。从对美国侵朝、侵越的断然出击,到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不屑一顾,再到联合国的有理有据、游刃有余,以及乒乓球里玩出的小巧外交,还有与诸多外国人的亲密接触,都让毛泽东中国的形象在国际上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羡慕。

对台湾,毛泽东也采取了刚柔相济的策略。炮击金门打出了艺术就是实证。而派遣章士钊重修旧好也是帝王之学。

与中国历代帝王及世界伟大政治家相比,毛泽东更似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成的天涯怪客。他的许多言行都有令时人和后人匪夷所思、惊叹莫名。也正因此,“毛学”才成为一门可以争议和反复吟诵的绝学,可供几代人做殚精竭虑的参彻而妙味无穷……

附何新论毛:

1958年的大跃进中也曾是如此。”人民公社“这种村社组织形式,并不是毛的发明,而是农民自身的发明。1960年河南信阳农民的大批饿死,正是由于认为已实现共产主义的群众,在大食堂中放开肚皮大喝大喝自己吃光了所有的储备粮和种子粮。他们以为(也许有乡官承诺),吃光了国家会管。但在国家遭灾后,地、省没有余粮可调拨,地方官员为逃避责任,而向上和对外严密封锁和隐瞒消息。正是群氓的愚昧造成了这场大灾祸。实际上,文革中的各市地多群众性暴政也都是如此造成的。不理解毛泽东的这种民粹主义历史观,对文化大革命是无法理解的。

庐山会后在军委扩大会上,毛检讨自己说:“我也是一个甚为不足的人。很有些时候,我自己不欢喜我自己。马克思主义各部门学问,没有学好。外国文,没有学通。经济工作,刚刚开始学。但我决定学,不死不休。对于这些,我也要改,要进取。那时,见马克思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舒畅一些了。”(1959.9.15)

同年12月30日毛给女儿的信中说:“我甚好。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当时毛组织了邓立群、胡绳等“秀才”,与他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值得注意的是毛1962年8月10日及8月12日对国务院国家机关及中组部的两件批示:(1)“中央对国内很多情况不清楚,许多领导机关封锁消息,不作论证性的报告,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实行独立王国。”“如果再不改,就只有执行纪律的一条路了。”(2)“中央组织部从来不向中央作报告,以致中央同志对组织部同志们的活动一无所知,全部封锁,成了一个独立王国。”事实上,国家机关及中组部不向上级请示报告是不可能正常工作的。但毛退居二线后,他们都只向直接上级即在第一线主持工作的刘、周、邓、彭请示报告,而不向毛报告日常工作,因此毛有失控之感。

此前,毛泽东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下去抓“四清”,但没有人下去。刘少奇后来讲了话,许多部长就都下去了。因此毛泽东有大权旁落之感。他感到,党的组织路线发生了问题,许多高级干部不跟他走。党中央内存在着以刘少奇为政治核心的另一个“司令部。”

在工作会议进行期间,中央常委于12月20日开会讨论社教运动的对象问题,刘少奇的观点与毛泽东的观点尖锐不同。毛强调运动重点是“整当权派”。刘少奇则认为,主要要整下面,整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整社会上对体制不满的敌对力量。①

①毛说:“地、富是后台老板,前台是四清干部,四不清干部是当权派。你只搞地、富,贫下中农还是通不过的,迫切的是干部。

1月13日,毛泽东同一些省区的负责人谈话说:“去年10月,我在北京讲过,如果北京搞修正主义,你们地方怎么办?我总感到要出问题。我讲了以后,一路上从天津到南京,经过许多地方都没听到反应。”毛泽东还批评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一个是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一个是李富春和国家计划委员会。

研究毛泽东的人会注意到,毛的内心深处深深憎恨一切阶级压迫,厌恶等级制度,有浓厚的平等意识和平民观念。(因此,1958年,他支持张春桥那篇受到党内多数官员反对的主张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即反对等级制度的文章。)

毛一向蔑视人世间那些高高在上者,随时准备向他们挑战和斗争,无论这种高高在上者是称霸于世界的超级大国还是本国土地上的官僚。同时,他更关心社会中的那些贫穷无靠者的命运。因此他多次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

“这些人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①

①陈正人报告中指出:“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有了政权以后,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官僚主义又很严重,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个十分严重的危险。过去我们也曾不断检讨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但是,究竟官僚主义有多大的危害,在我,就是从这一次比较认真地开始蹲点才逐渐明白过来的。我开始体会到,一个巩固的社会主义企业建设的过程,只能是坚决实行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过程,也是企业中的党和工人阶级不断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化的过程。”毛的上述话是针对此文而发的。

从“五·七指示”引申出这样的论断,是合乎逻辑的。社论认为,这样的“大学校”一旦建成,“三大差别”就会自然消灭,人人都能成为“多面手”,“他们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这样,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大家都能务工、务农,商品交换也就不必要了。这似乎就是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很明显,“五·七指示”所反映的社会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王国。

[1966年4月14日,毛泽东曾对一个文件作出如下批示:“一切学校和学科(小学、中学、大学、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文艺院校以及其他学校例如党校、新闻学校、外语学校、外交学校等等,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二者常识)都应当这样办。分步骤地有准备地一律下楼出院,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工学农,读书。工读比例最好一半对一半,最多是四比六。因此读书的部分要大减。书是要读的,但读多了是害死人的。师生一律平等,放下架子,教学相长。随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许多无用的书,只应束之高阁。就像过去废止读五经四书,读二十四史,读诸子百家,读无穷的文集和选集一样,革命反而胜利了。臂如共产党人和我们的军事干部,一字不识和稍识几字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几,而多识些字的,例如读过三几年中学,进过黄浦军校、云南讲武堂、苏联军事院校的,只有少数,大学毕业生几乎一个也没有。所以有人说,共产党“无学有术”,而他则是“有学无术”。这话形式上看来是有些对的。但从实质上看,则是完[全]错误。共产党人曾经进过二十几年的军事大学和革命大学(即二十几年的战争与革命),而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只会啃书本(这是一项比较最容易的工作),他们一不全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讲起这些来,一窍不通。他们中的很多人确有一项学问,就是反革命的方法。所以我常说,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他们不自惭形秽,整天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如此下去,除了干反革命,搞资产阶级复辟,培养修正主义分子以外,其他一样也不会。唐人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山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因此学校一律要搬到工厂和农村去,一律实行半工半读,当然要分步骤,要分批分期,但是一定要去,不去就解散这类学校,以免贻患无穷。”

布什的智商问题探讨:布什真的是"白痴"总统吗?

谁是历史上最笨的美国总统?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在过去110年来的历届美国总统中,第6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最聪明,而现任总统布什的智商排名倒数第二。

只有大学生水平

据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专家迪安·基思·西蒙顿,在最新一期《政治心理学》杂志上披露了自己的研究报告。西蒙发现,布什总统的智商只在111.1到138.5之间。西蒙顿说:“布什总统的智商只有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调查还显示,布什的智商仅高于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哈丁,排在倒数第二名。据悉,沃伦·哈丁于20世纪20年代入主白宫,在任期间丑闻迭出,上台两年多就去世了,曾被选为美国“最糟糕总统”。



Top 10 George W. Bush Moments (Letterman)



“开放性”得分为零

调查还发现,布什总统的“开放性”得分仅为0,是历届总统中是最低的一个。西蒙顿解释,“开放性”主要是指清楚大环境变化、好奇、有创意、有气质等。这些在普通人身上通常是与智力紧密相关的。西蒙顿说:“一个开放性太差的人通常会片面地看待问题,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林顿总统和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开放性”得分是82,林肯总统的“开放性”得分是95分,而杰斐逊总统的得分则高达99.1。

比克林顿差了20分

布什的智商较其前任、克林顿总统差了足足20分。据西蒙顿评估,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商在 135.6与159之间。西蒙顿同时指出,1825年至1829年间出任美国第6任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聪明的总统,他的智商在 165到175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天才。

“他不可能是傻瓜”

据悉,西蒙顿通过收集整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所有美国总统的智商评估情况建成了一个表格。

据悉,西蒙顿所援引的数据资料,全部来自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他还对历届美国总统的传记资料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

沃里克大学美国政治学讲师特雷沃·麦克里斯肯担心地说:“这一结果可能又会为那些讨厌布什的批评者提供新的‘弹药’。布什曾就读耶鲁大学,因此也绝不可能是个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