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中国威胁论”
参加亚洲安全大会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中将,2日在新加坡重申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他表示,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北京对于中国的军事威胁论非常敏感,中国不透明的军费预算,是每年“两会”国际媒体必然报道的题材;每年五角大楼发表关于中国的军力报告,中国外交部照例都会驳斥一番。
中国经济规模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飞速增长后,国际间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也相应提升了力度,而且还以不同的变种出现,让北京于宣传阵线上频繁应战的同时,在过程中似乎也产生了风声鹤唳的心理,对外界批评本能地视为“中国威胁论”。
其实“中国威胁论”并非始于今日。对于西方社会而言,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早在欧洲的文化基因里埋下对于“黄祸”的恐惧,连席卷欧洲的拿破仑也发出对于东方“沉睡的狮子”的敬畏之叹。
军事威胁是“中国威胁论”的母体,散播者认为北京会凭借武装力量贯彻国家意志,破坏国际秩序。在中共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政策,并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辩论也从“围堵vs接触“,转变为鼓吹中国应当成为“利益攸关者”,间接承认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社会,再讨论围堵或接触都失去现实意义。
在军事以外,“中国威胁论”还以不同的面目出现。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次年出同名专书,讨论中国未来的庞大人口对世界粮食供应的压力,即刻被北京强烈抨击为“中国威胁论”。
布朗后来不但改变看法,赞扬中共的建设新农村政策,更在200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国际油价近年上涨,让“中国威胁论”又以能源供求的形式流行。中国出口的食品药品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消息,也让“中国威胁论”披上新装。
最新流行的全球暖化议题也扯上了中国。中国国内环境生态大量破坏,水土空气严重污染是个不争的事实。大批外国专业人士因不堪香港空气被广东的工厂污染纷纷出走;中国大陆西北刮起的沙尘据说不但吹袭日本、台湾,更飘洋过海到美国。现在,中国人排放的温室气体也被说成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无论是军事能力、粮食与能源需求、生态破坏,中国的威胁似乎离不开其庞大的人口。但是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一胎化政策,又经常被国际舆论抨击为违反人权。吃饭是人权,发展是人权,生育也是人权,这也难怪中国政府无法不感觉动辄得咎。
历史经验产生的偏见固然根深蒂固,中国的庞大也是造成西方国家不自在的现实原因。中国土地面积辽阔,13亿人口拥有统一的文字传统和国家认同,规模本身就代表力量;加上又是核武国家,自然会让人望之生畏。
可是,若论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核子武备,南亚的印度也具备相同的条件。印度经济也在快速增长,印度海军甚至还有现役的航空母舰,然国际上却鲜闻有“印度威胁论”。
西方国家心底的威胁感,更多源于中共所代表的发展模式。一党专制体制下接连不断的经济成长,已经被不少发展中国家视为西方发展经验外的另一种可能。西方国家对中国非洲外交成就的焦虑正体现了这种威胁感。
过去经济发展背后付出多少代价,中国人心里比谁都清楚。如何确保发展不会被巨大的成本压垮,也正是中国人现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变动的概念。一旦中国摸索出政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西方人心中“中国威胁”真正来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