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万钢出任中国科技部长的另一种解读

  不久前,中国中央任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为科学技术部部长。因为这是中国自1972年10月傅作义卸任水利部部长后,时隔35年首次任命非中国共产党党员出任国家部委正职,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展现出中国多党合作的良好发展前景,更可能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声。

  任命曾留学德国的“海归”万钢,又是中国政府求贤若渴、欢迎留学生回归的信号。改革开放后留学回国的留学生受到重用者不计其数,但出任正部长,万钢是第一人,破冰和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但是,笔者认为,仅从民主党派和“海归”的角度来解读对万钢的任命,似乎有些牵强附会。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同样是致公党副主席。从2000年4月起任副部长的程津培,在科技部内的排位仅次于徐冠华和另一副部长李学勇。

万钢并非正职空降的第一人 

  

  程津培也是“海归”。事实上,程津培的经历和万钢相似,都曾下乡务农,都是工农兵学员,都在国内攻读硕士,都曾负笈海外。程津培于1987年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也就是说,如果要在科技部内部选择,无论是论资排辈,还是考虑学术地位,加上民主党派的背景,程津培都是部长的最佳人选。

  不过,程津培在年龄方面处于劣势——出生于1948年的程津培是副部长中年龄最大的。即使如此,他还不到60岁,完全可以像徐冠华那样担任一届正部长。当然,除了年龄优势,万钢还在海外工业界工作过,有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又担任过正职,主持过全面工作(程津培在出任科技部副部长之前是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

  这些是否促成万钢成为“空降”到科技部担任正职的第一人?他的前任徐冠华2001年任正部长之前曾担任副部长三年,而徐冠华的前任朱丽兰从1986年起就担任科技部的前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这一先例留给笔者以想象和猜测的空间。
  正职空降,万钢并非第一人,而且往往事出有因。曾记否,2003年中国爆发沙斯,当时的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因失职被撤职,高强从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调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由于部长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兼任,高强是事实上的部长,而且官至正部级,不久职务也被扶正;而王岐山则由海南省委书记调任北京副市长代理市长。不久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严重违纪被免职,中共中央调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

  

科技部需要有所改革

    

  也就是说,万钢出任科技部长,可能不仅仅是出于民主党派和“海归”的考虑,而是科技部本身改革的需要。

  首先,科技部集制定科技政策、组织科研项目、分配科研资金等职能于一体招致诟病。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和两位留美生物科学家就向科技部发难,指出中国科学家、包括精英科学家在科技部的司局长、甚至处长面前都不能正常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把持着很多科研经费。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以超过GDP增长速度上涨,而科技部掌握着中国非国防科研经费的15%。因此,提高经费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刻不容缓。

  其次,科技部应对学术腐败重拳出击。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用买来的芯片冒充自己的科研成果骗取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在这一事件中科技部是否负有责任?而最后陈进仅被解除职务、撤销称号、追缴相关经费,等于不了了之,科技部对纳税人如何交待?

  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用15年时间成为创新型国家,并赋予科学技术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非资本密集、劳力密集和资源密集的新模式的重任。于是,体制创新成了当务之急。

  这一切都决定科技部需要注入执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新思维,需要一个与其过去没有太多纠葛的新领导。而万钢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具有民主党派、“海归”、年轻、工业界经历等多方面优势被选为“空降兵”,破了科技部从内部晋升部长的规矩。如果笔者的猜测正确的话,万钢将面临着比他的几个前任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