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先告状:美国核导弹技术领先中国30年(组图)
在解放军内部许多人看来,美国的军事实力、利用军力胁迫或操纵中国的可能性、以及阻止中国寻求自身利益的能力,都对中国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威胁,以及解放军高层相信美国会在台海出现冲突时协防台湾这一事实,更加深了解放军领导人视美国为威胁的情绪。这种假想促使解放军对美国军事发展的关注,并为对抗美国军队作准备。
报告还宣称,解放军正在将核和常规导弹力量,揉合到其军事理论中。再者,中国的一些人正在质疑所谓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威慑战略。
由于报告宣称,中国的核战略可能会引起一场核战争。更得出“中国可能正试图利用携带核武器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展出悉数摧毁美国派驻太平洋的航母战斗群的能力。”的结论,因此在美国国家安全界吸引了众多眼球。
然而分析认为,该报告实属奇谈怪论。报告中提到的很多中国的军事发展动向,其实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就已经实现了。
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的东风31型洲际导弹,东风31仍是一款单弹头导弹。
MIRV与MARV
例如,报告中称,中国正进行利用MIRV(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核攻击中非常重要的系统,由一个单一洲际弹道导弹或者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携带多个核弹头)和MARV(机动式再入弹头,在飞行过程可以改变攻击目标的核弹头)等反制武器应对潜在的导弹防御的实验。其实,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研制出MIRV,当时武器实验室已设计出小型热核。而小型热核是将MIRV部署到“民兵”导弹的要件之一。
至于MARV,数十年前也已经面世了。MIRV和MARV都是因应“三叉戟”和“潘兴-2”型导弹的研制需要诞生的。三叉戟具备躲避苏联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功能。“潘兴-2”型导弹80年代就被部署在欧洲。
1980年代的美国潘兴2中程导弹已经拥有机动式再入弹头,
中国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制导装置,可以打击航空母舰。
美国在1980年代发展的多弹头技术全球领先,却反过来指责别人。
美国的“迅速全球打击”计划
报告还提出,中国把“保证生存和攻击力量”作为重点;换言之,中国核部队必须要经得起核攻击,并保存实力进行反击。同样,这跟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如出一辙,实际上也就是核战略家所谓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即核战力在遭敌方攻击后,还能存活下来并予以回击的能力。“二次核打击能力”被认为是核威慑力中至关重要的。
报告表示,中国决定“在发动第二炮兵部队力量时”,将同等级的弹道导弹核弹头和常规弹头,置于“互相接近”的位置,也加大了发生意外核冲突的危险性。其实美军也有类似计划。该计划名为“迅速全球打击”,拟用“三叉戟2D-5”潜射弹道导弹携带常规弹头,目的是要使美国空军在90分钟之内,打中世界任何一个指定目标。
事实上美国人才是核导弹改作常规用途的始作俑者。
图为“三叉戟IID-5”潜射洲际导弹
主张军控人士一直猛烈批评美国的“迅速全球打击”计划,批评它可能触发一场核战争。若计划得以成功,俄罗斯和中国的预警雷达将无法分辨来袭的美国导弹,到底是核弹还是常规的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或者洲际弹道导弹,因为它们发出的热信号都一样。如此一来,美国进行第一次核攻击的成功几率就大大提高了。为了避免遭受核攻击,目标国不得不将所有洲际弹道导弹袭击,都当作核袭击来应对,发射核弹以牙还牙。
讽刺的是,报告担心中国可能会在相信敌人即将攻击自己时,采取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却忘了正是类似“迅速全球打击”的计划,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编者注:读者注意,“美国人是核导弹改作常规用途的始作俑者”这个说法不是中国媒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而是有根据的事实。请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