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7年6月24日星期日

为两岸僵局解套进行热身

  近期能够触动人们视觉神经的台湾政治新闻,莫过于陈水扁决计举行以台湾名义参与联合国的公民投票。北京的态度和往常无异,即时表示反对的反而是美国。

  值得关注的是,总统参选人马英九以及国民党方面,一反常态地对公投采取了赞同立场,甚至有进一步的热身动作。这种趋同性是最近一段时期来,台湾朝野互动的新特点。

  如今,两岸政治僵局没有任何松动,但经贸及民间交往维持常态。但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亦或是大陆对台当局,似乎都在为明后年两岸僵局的可能解套,作各种热身准备。

  就原则框架和内容而言,马英九和谢长廷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没有太多分歧。在台湾优先、台湾主体认同上,双方趋于接近。与此同时,彼此也都在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作务实准备。

  北京对陈水扁意欲将公投捆绑大选虽然高度关注,但却透过美国施压,凸现出美国对台湾事务的影响力,北京对台“软实力”和危机管控功力没有得到展示。在还未变成事实之前,北京或许只能继续“听其言,观其行”。

来自大陆的新思维

  但也有若干值得重视的蛛丝马迹。被视为大陆对台政策智库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嘉树,最近在台北参加“两岸和平学术研讨会”期间,释放出难得一见的思维亮点,可以归纳如下:

  北京决策层已体认到,有必要以“和平发展”取代“和平统一”。在两岸政治整合上,北京希望双方摒弃敌意﹑培养善意,最新的思路是“促统不怕拖”。

  要建立和平稳定架构,首先还是要解决“基础”问题。大陆不可能改变“一个中国”原则,但如何表述,则保持弹性。只要“坚持中华民族不分裂”,就等于坚持了“一中”原则。

  两岸可以考虑以“民族认同”为新的尺规,只要民进党当局承认“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两岸关系是中国人之间的事情”,就可以视台湾方面已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一旦两岸达成“同属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就意味着,在国家统一之前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两岸商谈也可以马上恢复。如果民进党承认“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有困难,那至少不要讲“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话。
  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架构的前提是:在一个主权、领土统一的国家内部,存在两个互不隶属的法政系统。两岸在某些问题上须有妥协,对大陆而言,要正视“互不隶属”的现实。

  黄嘉树说,他个人已建议,在建构两岸可接受的过渡性方案时,大陆要做到“六个区别”:统一前的“一个中国”与统一后的“一个中国”的区别;反独与促统的区别;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区别;正式外交关系与非官方关系以及纯民间关系的区别;主权的所有权与主权的行使权相区别;把台湾民众确有需要的“拓展对外活动空间”,与台湾当局为搞台独而进行的“外交突破”相区别。

  这些论述多半是个人观点,但对于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学者而言,这些表述极易被台湾各界作各种解读,基本上是两极化的判断。

  “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发表文章,对黄嘉树的观点似乎有些迷惑不解。他认为,黄建议的模式是介于两德模式和香港模式之间。更精确地说,是“准宗主国和附庸国关系”,台湾拥有比高度自治高、但比藩属国低些的地位。

重大让步之前的信号?

  如此概括黄嘉树的新思维,或许会让原创者有一点尴尬,但总比不分青红皂白地拒之门外要好得多。一个对台独理念坚定不移的人,愿意对黄嘉树的看法作深究,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台湾舆论认为,黄嘉树的谈话或许是北京抛出的愿意作重大让步的风向球,以寻求两岸僵局解套。其实,我们不妨也作此想。

  两岸关系不可能在2008年前后作出全面摊牌的战略决战,只能继续拖下去,在拖的过程中寻找化解僵局的切入点。

  无论是谢长廷上台,还是马英九执政,都将采取更务实的立场,不至于在主政之初即和北京、华盛顿公然对抗。这种可以预见的取态,会给两岸关系提供松弛的可能。

  黄嘉树的言论,无论是刻意释放的政治信息,抑或是一家之言,都可以印证北京涉台部门存在着与过往不同的各种新思维。它给外界一个清晰的信息,就是北京其实也在为化解两岸僵局预热加温。
  若干年前,曾有大陆学者在台北被媒体问及老布什政府对台出售F-16战机的事情,他在回答时没有按照北京的口径,后来遭到北京对台部门的通报批评。但是,黄嘉树这次“大胆放言”之后,未见北京当局作出敏感反应。我们也许可以视之为一种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