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变迁:从英美到日本 中国仍在定义中
迄今为止,曾经有几个国家被称作“世界工厂”,或类似的名字。第一个是英国。这是因为英国在18世纪末率先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第二个有类似“世界工厂”称号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在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与英国比肩的工业国。而且,后发优势与泰勒制、福特制等工序革新,使美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合理的分工、产品更为标准化和具有互换性。
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是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被称为“世界工厂”。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之后的日本,制造业虽然大量转移,但通过艰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其现场制作生产率,现在仍然名列世界第一,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了 29%。精密仪器和质量控制也是日本制造的强项。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来自制造业。
日本人第一个称中国为“世界工厂” 但中国要摘取这个桂冠尚需时日。
2001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第一次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可能是日本的媒体希望找到鼓舞本国人民工作热情的方法,或者美国媒体继续为“中国威胁论”煽风点火,总之,许多国外媒体开始称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日本第一个产生这种反应并非偶然。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暮色重重,唯有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了暖意。返还后的香港保持了繁荣稳定,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力挽狂澜,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扩大的远景,这些出色的表现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界、投资业、制造业的地位迅速提高。
日本的制造业历来较高估计政治风险,对东南亚和中国采取分散转移生产据点的策略。但从2000年起,日本的制造业开始缩小在东南亚的生产据点,投资向中国一个方向集中,不仅投资工厂,也建立研究所等机构。企业管理也一改从前总公司遥控方式,将决策权移交给中国子公司。
如果说过去日本制造业企业,投资中国是为了构筑低成本生产基地,那么在中国加入WTO前景在望时,厂商的投资目的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也被称为“最后的巨大市场”,占领这个市场的制高点、赶上这班“发展公交车”,已经成为一些外资企业的投资目的。
中国的生产技术已经能与日本相抗衡,中国的产业形态已经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IT相关产品扩展。中国IT相关产品迅速增加,世界性IT零配件厂商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使组装厂商具有更广泛的延展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中关村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步向“世界的大脑”演进。
同那些搬到东南亚的制造工场相比,中国的工厂与日本从前的工厂更为相近。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标准。唯一不同的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就连这些工厂的管理也沿用了日本的模式。今天,许多生产钢轨产品的工厂都纷纷从日本国内迁往中国。
一位在中国工厂从事管理工作的日本人特别指出,中国的工人比其他国家的同行们更专注。举个例子,当他走进生产车间时,流水线旁的工人们只会抬头匆匆扫他一眼,然后就继续手中的工作。而其他国家的工厂里,工人们的目光会在他的身上停留很长时间。
中国的工人不会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要求3个小时的午餐和午睡时间。
日本人曾经认为,善于制造是日本人的天性,made in Japan才是最好的。但是,随着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制造业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本的制造业公司不得不向海外发展以求生路。随着很多制造业工厂转移海外,日本国内的制造业日益凋零。今天,很多日本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也能制造同样好的东西。
其实这些结果并不仅仅是日本人看到了,全世界的经济界也看到了。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2月发表题为“中国将通过加盟WTO成为世界工厂吗”的文章,文章指出“对华直接投资的急速增加使我们预测,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工厂。”
分析以上背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种结果,与世界制造业资本运动有很大关联。是一种对于中国逐渐改善的投资环境的评价,也是对中国市场改革的评价。
中国的制造业是世界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为时尚早,中国更应该被叫做世界车间。这是参加2004年博鳌论坛的企业家和专家们达成的共识。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所,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中国的企业还处在最低端。
中国同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些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间还有巨大的差距,不论从整体经济实力、产品品质还是竞争力上看,中国都无法同这些在世界经济史中被界定为世界工厂的国家相比,而在核心技术占有率上差距尤其明显。
“世界工厂”地称呼无疑含有肯定该国制造业技术的一面,但是在“可持续增长”成为世界性课题的今天,“世界工厂”一次也未必全是褒义的。日本就一面大力对中国直接投资,一面指责中国的环境污染。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发达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使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目的。尤其是以出口为目的强大的制造业,有时也会把异国的经济带入灭顶之灾。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和“失去的十年”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